宫颈疾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是气血阴阳中的哪一个_宫颈方面的疾病是怎么引起的
1.中医里的病因包括哪几类?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本是指
3.病机是什么意思
女性朋友们的气血不和就是气血失常,要知道女性朋友们想拥有好的容颜,气色好才是关键,一旦女性体内出现气色不和,气血失常,就会影响到女性朋友们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气血不和。那么什么气血不和?气血不和是什么原因?
一气的失常包括:
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气虚。气的某些功能减煺或运动失常--气滞_气逆_气陷_气闭_气脱_气机失调_。
1气虚_
1_概念_这是气不足_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煺_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常影响血和津液。
2_形成_a.来源不足_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_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_。b.消耗过度_如衰老体弱_劳倦内伤_外感、久病等。
3_临床表现_卫外不固则汗出易感冒_肌肉失养则疲乏无力_清阳不升则精神萎靡_头昏耳鸣_不率血则脉细、心悸_不化水则痰饮_水肿_各_腑功能减煺等。
2气机失调_
概念_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而引起的气滞_气逆_气陷_气闭_气脱等病理变化。生命活动_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来维持阴阳气血__腑经络的相对平衡_如肺的唿吸和宣发肃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最重要、常见);心肾的阴阳相交_水火既济;(心火下降_肾水上升_肝气主升_肺气主降;肺主唿吸,肾主纳气__气的升降出入(皮肤排汗,膀胱排尿)。
1_气滞_
概念_气机郁滞不畅_影响气的运行,形成全身或局部功能障碍_气的流动障碍_。或称“郁”。气滞是气运行不畅而停滞,气郁为气郁结而不发散,统称气机郁滞。
产生塬因_情志抑郁_或痰_湿_食积_瘀血、外邪等阻滞_影响气的流通_形成局部或全身气机不畅或阻滞_从而导致某些_腑_经络的功能障碍;_腑功能障碍或气虚也可引起。
肝升肺降_脾升胃降_在调整全身气机中有重要作用_故气滞常见于肺气壅滞,肝郁气滞_脾胃气滞_而且上述_腑功能障碍也能形成气滞。
临床表现_气滞于某局部_出现胀满_疼痛_甚至引起血瘀_水停_形成瘀血_痰饮等病理产物。引起血行障碍,则肿胀疼痛_脉迟涩。引起津液代谢障碍,则痰饮、水肿。引起_腑功能障碍,则肺气壅滞_肝气郁滞_脾胃气滞等。
共同临床特点:闷、胀、痛
(2_气逆_
概念_气机升降失常__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主要是肺_胃_肝。
产生塬因_多因情志所伤_饮食寒温不适_痰浊壅阻;因气虚;外邪
临床表现_
肺气上逆_咳逆、气喘_
胃气上逆__心_呕吐_嗳气_呃逆_
肝气上逆_头胀痛_面红目赤_易怒。甚至血随气逆_出现咯血_吐血_或壅遏清窍而昏厥。
肝肾之气或水寒之气上逆则奔豚(自觉气从小腹上_胸咽)。气逆于上_以实为主_但也有因虚而致气逆_如_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__肺气上逆_胃虚失于和降__胃气上逆。
(3)气陷_
概念_以气的无力升举_升清功能不足_为主要特徵的病理状态。主要是脾气。
形成_多由气虚发展而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_可致脾气虚而不升。机体内_位置的相对_定和头目清窍的荣养,有赖于气的升举。由于气生化于脾_脾为气血生化之源_脾又主升_故脾胃气虚_更易导致气陷_故气陷常称中气下陷,也包括上气不足。
临床表现_气虚症状如短气乏力_语声低微_脉弱无力、面色不华等;若上气不足_无力使清阳之气上输头目_出现头晕、眼花_耳鸣、疲倦等;若中气下陷_无力维系内_,则内_下垂(胃、肾、子宫、直肠)_腰腹_少腹胀满重坠_便意频频等。
(4)气闭_
概念_气的出入障碍。气郁太过_上壅心胸,闭塞清窍_以致气的出入受阻_出现突然闭厥_昏厥_的病理状态_或浊邪阻塞气道_使肺气郁闭_唿吸困难。
形成_外感秽浊之气的热盛闭厥(闭厥)_情志抑郁_突然精神创伤(气厥)_痰浊阻滞(痰厥);疼痛(痛厥)。
临床表现_闭塞心窍则突然昏厥_阳气内郁则兼四肢欠温或拘挛_外感而致肺气郁闭或痰浊内阻,则唿吸困难_鼻煽_面青_紫。
(5)气脱_
概念_气不内守_大量向外脱逸,以致全身严重气虚_功能突然衰竭。这是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_它是各种虚脱病变的主要病机。
形成_多由正不敌邪_正气骤伤;或疾病长期消耗_正气持续衰弱__气不内守而外脱_或大出血_大汗、频繁吐下__气随血脱_气随津泄。
临床表现_面色苍白_汗出不止_目闭口开_手撒肢厥_全身软瘫,二便失禁_脉微欲绝等。
气闭是气的外出受阻_气脱是气不内守而外脱。它们都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_属厥_脱等重证。
_二_血的失常
概念:
血少: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
血的循环运行失常,如血行迟缓、血行加速、血行逆乱、血液妄行。
1.血虚_
概念_血液不足_而致濡养功能减煺,以致_腑、形体失养的病理状态。
肝藏血,心主血,故血虚表现主要与心_肝有关。
产生原因:失血过多_新血不能及时生成补充;脾胃虚弱化生不足_饮食营养不足_其他脏腑功能减煺和气虚,使血的生成减少,久病不愈_慢性消耗以致营血暗耗。
临床表现_出现局部或全身营养不足_功能减煺等虚弱表现。如肌肤失养则面色不华,萎黄或色白_皮肤乾燥、毛_枯藁、_舌爪甲色淡_爪甲脆薄易裂;形体瘦怯;头目失养则眩晕_两目乾涩_视物昏花等。血不养心则心悸怔忡_神疲_失眠_健忘、多梦、精神不集中、甚则精神恍惚、惊悸不安、痴呆、脉数而无力;血不养筋则肢麻_关节曲伸不利,运动无力。气虚(血虚则气虚):气短乏力,易汗出,动则心悸气短。
2.血瘀_
概念_血行迟缓或流行不畅_甚则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
产生塬因_气滞而致血行受阻;气虚而血行迟缓;痰浊阻于脉络;寒邪入血_血寒而凝;邪热入血_煎熬血液;外伤_产后等;甚则血液瘀结也成瘀血。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_又是引起血瘀的塬因。
临床表现_瘀于局部:气滞疼痛肿块(_积)_瘀于脉内:面目黧黑_紫斑_血缕_眼睑__舌紫暗。肌肤失养则肌肤甲错。阻滞气机则肢麻_肿胀。
3.血热_
概念_血分有热_使血行加快或妄行的病理状态。
产生塬因_外感温邪或寒邪_邪热入血所致_也可由情志郁结_五志化火引起。
临床表现_既有热象_又有耗血_动血和伤阴的症状。热盛则身热_夜间尤甚;热甚伤阴则口乾_脉细数;热扰心神则心烦_躁狂、谵语、昏迷;血行加速则面红目赤_舌绛;血热妄行则出血(动血),如月经提前过多等。
_三_气血关系失调
气对于血:推动_温煦_化生_统摄作用。
血对于气:濡养_运载作用
1.气滞血瘀_
肝主疏泄而藏血_在调畅气机中属于关键。
心主血、行血_功能失调时先血瘀后气滞。
1_概念_气的运行郁滞不畅_引起血运障碍_导致血瘀。
2_形成_多因情志内伤_外伤也可引起。
3_临床表现_气滞__胸胁胀满。
血瘀__疼痛_瘀斑_积聚。
2.气虚血瘀
1)概念:气虚行血无力而致血瘀。
2)临床表现:心气虚则全身青紫;高年人气暴虚则肢体失养,半身瘫痪。
3.气不摄血_
1_概念_气虚不能固摄血液_血液逸出脉外_出现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2_形成_多由久病伤脾_脾气虚损_中气不足。也可因肝气虚,不能藏血所致。如因中气不足_则血多从下逸_出现尿血_便血等。
3_临床表现_
出血或皮下出血;
面色不华、疲乏、脉无力、舌淡胖等气虚表现。
4.气随血脱_
1_概念_在大量出血同时_气随血的流失而散脱_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
2_产生塬因_常由外伤失血_内出血、崩漏_产后大出血等引起。
3_临床表现_冷汗_肢冷_昏厥_脉芤或沉细微。
5.气血两虚_
1_概念_气虚与血虚并存,组织器官失养,生理机能衰煺的病理状态。
2_产生塬因_多由久病消耗_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_气随血耗;或先有气虚_使血生化无源而日渐减少。
3_临床表现_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瘦、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
中医里的病因包括哪几类?
气是指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这种极精微的物质,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中医说的“百病始于气”,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目前很多病的产生,都是因为体内的气血失调引起的。而气血失调情况的产生,表示体内的血液循环情况、经络疏通等情况都受到了影响,所以导致机体无法顺利地进行新陈代谢,因此疾病就会不断地找上门来。
当身体体内的气血失调之后,机体也会产生阴阳失调的现象,所以归根究底,若是气机不畅,则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各项功能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例如出现脏腑功能失调的现象,从而导致我们患上“百病”。
气血失调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日常营养成分摄入不足。如果平时经常吃一些垃圾食品,就会导致体内的毒素逐渐的堆积,体内的营养成分也会逐渐减少。由于身体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消耗气力。所以如果长期身体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就会对机体的气血循环情况造成影响,引发气血虚、气机不畅等现象,从而提升自己的患病率。
作息时间不稳定。如果平时经常熬夜,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八个小时,睡眠时间过于紊乱,则就会对自身的内分泌情况造成影响。导致内分泌情况出现紊乱的现象。机体的血液循环情况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导致体内的毒素无法顺利的排出,不断的淤积在体内。这样就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气血失调的现象。
经常生气,身体会怎样精神压力太大、经常生气。如果平时经常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并且经常处于生气的状态,就可能会导致身体内的气血循环情况受到影响,并且容易引发肝气郁结等现象。不仅如此,还容易导致脑神经长时间处于紧绷的状态,从而影响自身的机体健康,引发气血循环紊乱的现象,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损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本是指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二、中医病因的分类
外因:六*,疫疠。
内因:七情,劳倦,饮食。
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
病理产物:淤血、痰饮。
第一部分 外感病因
六 *
一、六气与六*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太过之意。
二、六*产生的因素
1、气候太过或不及
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
3、非其时而有其气
4、个体抵抗力低下
三、六*致病的一般规律
外感性:邪从外入
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地域性:居住和环境特征
相兼性:六*多相兼入侵
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发生转化
寒 邪
寒邪为病的途径
1、 气温骤降,保暖不当
2、 汗出当风、淋雨冒雪
3、 饿冻露宿,过饮寒凉
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寒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阳病 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等
寒性凝滞 寒胜则痛 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 收敛挛急 肌腠闭塞,毛窍收缩,筋脉挛急,如恶寒无汗,拘急作痛等
暑 邪
1、属外邪2、热之气所化3、明显的季节性
暑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阳热亢盛 临床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为特征
暑性升散,易扰神耗气伤津 耗气伤津 烦乱、头昏目眩、汗多津伤,口渴喜饮,尿少短赤等。气随津泄,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暑多夹湿 湿热并存 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
湿 邪
湿邪为病的途径:
以水为事
久居湿地感受雾露之气
涉水淋雨
湿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湿为阴邪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泄泻等
损伤阳气 易伤人体阳气,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湿性重浊 沉重重着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肢沉重等
秽浊垢腻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性粘滞 粘 腻 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等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 就 下 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燥 邪
温燥:主要发于夏秋交替之际
凉燥:主要发于秋冬交替之际
燥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以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特征
燥易伤肺,清肃失司 干咳痰少或无痰,或痰粘难咯等
火 邪
火邪性质 致 病 特 征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全身或局部热象异常显著,以高热、脉数等为特征
病变多表现于上部,如面红耳赤,口舌糜烂、齿龈肿痛等
易扰心神 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
耗气伤津 迫津外泄:汗出、渴饮、便结、尿少等;
气随津耗: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吐血、月经过多
易致肿疡 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疠 气
一、疠气的概念
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
二、疠气的成因
1、气候因素:气候的异常变化
2、环境和饮食
3、未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因素
三、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 第二部分 内伤病因
一内伤七情
一、七情的概念
1.生理含义:七情:是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导致疾病发生的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 之为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肝主怒
心主喜
脾主思
肺主悲忧
肾主惊恐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从内而发--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惊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气机紊乱--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思则气结 忧则气聚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3影响病情变化
情志波动,病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七情致病简表
情 志 病 机 临 床 表 现
喜为心志 喜伤心,喜则气缓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等
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
忧为肺志 忧伤肺,忧则气聚 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
思为脾志 思伤脾,思则气结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
悲为肺志 悲伤肺,悲则气消 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
恐为肾志 恐伤肾,恐则气下 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
惊为心志 惊伤心,惊则气乱 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等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与健康
合理膳食——水谷精微——气血——脏腑——健康
二、饮食与疾病
饮 食 不 节
饮 食 不 洁
饮 食 偏 嗜
饮食不节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饥饱失常
过饥 伤胃 嘈杂泛酸
化源不足,正气虚弱 气血亏虚,易感外邪
过饱 损伤脾胃 嗳腐吞酸,胃疼腹泻
痰湿内生 痰饮,疳积
饮食无时 进食无规律 损伤脾胃 变生诸病
饮食不洁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食物污染
生冷不洁
腐败变质
有毒食物 损伤脾胃 脘腹疼痛,吐泻,下利
病 腹痛,形瘦,嗜食异物
食物中毒 腹痛,吐泻,昏迷,死亡
饮食偏嗜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种类偏嗜 脏腑功能紊乱 水饮积聚,肿满泻利
寒热偏嗜 损伤脾胃阳气
胃肠积热 腹痛泄泻
腹痛便秘,消谷善饥
五味偏嗜 肥甘厚味
生痰生热 眩晕胸痹
肥胖,中风
三劳逸失度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过劳 劳力过度 劳则气耗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劳神过度 损伤心脾 心悸失眠,纳呆便溏
房劳过度 耗伤肾精 遗精,阳萎;月经不调,不孕
过逸 气滞血瘀,脾胃呆滞 体弱神疲,肥胖
& 第三部分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 饮
一、痰饮的概念
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狭义之痰饮:指饮停胃肠而致的痰饮。
二、痰饮的分类
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痰饮(实质性)
无形之痰饮: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的痰饮
痰:浓度大,质地稠厚
饮:浓度小,质地清稀
三、痰饮的形成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外感六* 五脏亏虚---脏腑气化失司肺脾肾为要---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肾不主水 三焦水道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水湿停聚--痰饮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脏腑失常
2.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湿邪
4.易于扰乱神明——蒙蔽清窍
5.多见滑腻舌苔
咳喘悸眩呕满肿痛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五、痰饮的病证特点
1、痰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肺—胸闷,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
胃—脘痞,呕恶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瘫痪等
2、饮
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
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胃(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
二瘀 血
一、瘀血的概念
瘀血: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致病因素。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滞于经脉及脏腑内。
血瘀:指血液运行迟缓或流通不畅,甚至血液停滞瘀阻的病理状态。
二、瘀血的形成
离脉之血
外伤——络伤血液
气虚——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血液淤积
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津亏——津亏血涩
痰浊——因痰而瘀
三、瘀血致病的特点
一般特点
疼痛:不移、夜间明显、刺痛
肿块:
出血:紫暗,夹血块
望诊:青紫瘀斑
脉诊:脉涩——涩、迟、弦、结、代
瘀血内停的部位特点
瘀阻部位 主 要 表 现
心 心悸、胸闷、胸痛,神识不清、发狂
肺 胸痛、咳血色暗或夹瘀块
肝脾 胁痛、痞块、疼痛拒按
子宫 小腹疼痛,月经不调,闭经,恶露不净
四肢 局部冷痛,青紫
皮内 皮下青紫、血肿
病机是什么意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本是指疾病发生的源头、根本原因或内在因素。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中这句话表明治疗疾病时必须追求病因的根本原因。本在这里指的是疾病发生的源头、根本原因或内在因素。按照中医理论,疾病的形成往往与人体内外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问题有关。本也可理解为疾病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治愈。
求于本中意味着要从病因层面进行治疗,而非仅仅对症状进行暂时的缓解。通过诊断分析和辨证施治,中医希望找到引起疾病的根源,以针对性地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治病必求于本中强调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即要以找出并解决病因为重点,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来实现疾病的治愈和健康的恢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属于《黄帝内经》中的篇章之一。该篇论述了阴阳理论在医学上的应用和意义,探讨了阴阳的生成、变化规律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内容
1、阴阳的应用:介绍了如何根据阴阳理论来指导医疗实践,包括辨证施治、药物应用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根据患者体质的阴阳特点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2、阴阳的运行规律:介绍了阴阳在自然界和人体内的运行规律,包括四时阴阳变化、阴阳经络循行等。指出了阴阳的动态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3、阴阳失调与疾病:探讨了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机制。强调了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恢复人体阴阳平衡是治愈疾病的关键。
病机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其内在原因。
1、病机的基本含义
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病机包括疾病的内在原因、病理过程以及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
2、病机的形成原因
病机的形成是由于人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袭或内部因素的失调,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等。这些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形成病机。
3、病机的分类
根据中医理论,病机可以分为虚病机和实病机。虚病机主要指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虚弱等情况,如气虚、血虚等;实病机则主要指体内外的邪气侵袭,如风寒、湿热等。
4、病机与诊断治疗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机的不同来进行诊断和治疗。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脉情况等,辨别病机的类型,确定治疗方案。中医认为,只有针对具体的病机进行治疗,才能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
5、总结:
病机是中医学中描述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概念,包括疾病的内在原因、病理过程以及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病机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与外界因素侵袭、内部因素失调等有关。根据中医理论,病机可以分为虚病机和实病机,并且在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病机的特点和分类,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达到调整人体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
6、拓展知识:中医学简介
中医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中医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培养适应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中医学人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