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疾病小故事_宫颈疾病发展史
1.林巧稚和屠呦呦都是医学界的女性代表,为何大家只知屠呦呦不知林巧稚?
2.林巧稚的故事:落入凡间的天使
3.门诊小故事
4.查出这个病,可能是癌症的前兆!
2018年8月23日,那天是我去华西医院妇二院看病理结果的日子。这个日子我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还因为在那天我碰到了一个印象深刻的病人。
那天我们一大清早就去了医院排队,拿到病理报告后去找事先挂好号的王教授诊断。在九点过的时候,终于等到护士喊我的号了。
我推开门走进去时,王教授正埋头在看排在我前面的那位病人的病理报告。
那位病人40多岁的样子,脸色是一种病态的黑,比较胖,腹部隆起。
过了一会儿,王教授抬起头来问她:“你是一个人来的吗?”那病人说:“我的女儿陪我来的,在外面。”
王教授便对护士说:“叫她家属进来。”
护士就打开门喊:“某某某的家属进来。”
这时候,一个20多岁左右的瘦瘦的女孩子走了进来。王教授对她说:“你过来,叫你妈妈去外面等一下。”
女孩子对她妈妈说了教授的话后,那个病人便走出去了,护士随即便关上了门。
只听王教授对女孩子说:“你的妈妈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子宫癌已经扩散到了多个脏器。在我们这里,即使是动手术切除,也没有多大意义了。建议你带她到省肿瘤医院去治疗。”
女孩子听了王教授的话,一句话也没有说,接过病理报告单便转身开门出去了。
我看到刚才的一幕,心都揪紧了。这个病人才40多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纪。她的女儿也长大了,正该要享福的时候了,她却得了这样的病!
我不知道这个病人住在什么地方,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但她能到华西医院来检查,说明她家里还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的。
但她的病现在这样严重了,肯定不是一天两天短时间的事了。如果她早诊断、早治疗,治愈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我们学校就有一个女老师得了子宫癌,因为发现得早,手术切除后,现在已经快二十年了,仍然活得好好的。
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好点。除了平时爱惜自己的身体,还要每年定期去体检一下。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治疗,不要把小病拖成了大病,到时候再好的医生也是回天无力的。
器官捐献的阿姨
记得那年在心内科监护室,遇到一个阿姨,她是一名老师,她签了器官捐献书,打算死后把器官捐献,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我记得她头发花白,但是精神矍铄,把生死看的很通透,等我休息了两天,再回到工作岗位,阿姨已经去世了,望着白色的床单,浮想起阿姨说过的话,还有她坚定的眼神,心里酸酸的,她说活着没有为国家做什么贡献,死后就把遗体捐献,帮助那些有生命希望的人,那么这辈子活得也值了……
浑身窟窿的小伙子
一个急诊收了一名30岁的小伙子,他浑身疾病,已经没有 健康 的器官了,身上都是褥疮,到处都是窟窿,看着触目惊心,让人难过的是,他的双亲在他很小时候就去世了,孤苦无依,几年前又得了尿毒症,一个人支撑着支离破碎的家和残破的身躯,可是他想活着呀,求生欲望是那样强烈,奈何命运不公平,最后血糖低到测不出来了,他带着微弱的气息和对世界最后的一丝渴求,离开了这个痛苦的世界,下班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我难受的哭了,为命运的不公平感叹,为他悲惨的人生扼腕,如果有天堂,我真希望他能去往那里,有亲情的关爱,有爱情的滋养,有一副 健康 的躯体!
34岁的女儿
她特美,特别优秀,刚毕业就留在一个很好的单位,找了一个条件很好的老公,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还有爱她护她的双亲,然而不幸的是她得了宫颈癌,后来又转移到了胃肠,来我们科就诊,几年间她做了四次大手术,即便病魔的摧残,但是依然能看出她很漂亮有着独特的气质,最后一次手术她推到了监护室,是我夜班,她的父母在外面失声痛哭,嘴里一直说着为什么自己不能替女儿生病,她还年轻,这么优秀啊,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什么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癌后期她疼的躺不下,每晚睁着眼睛呻吟着,父母的心都在滴血,后来她被父母带回家里,走完了自己年轻的一生,听医生说她是元宵节之后去世的,终于不用再遭罪了,可是她的父母永远活在对她的想念里,失独家庭的悲伤永远也不会消逝……
看多了生死,和聚散无常,更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再为无谓的事情纠结执着,有时候许多事情也变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告别,如果一个患者很久不来复查了,我们知道他应该已经走了,去往了另一个世界,唯有祝福他们,这个世界证明他曾经来过!
先说说这个患者本人:
然后,数月之后,我们收到了患者家属委托朋友送来的锦旗和一封信
就是这两句话,一直铭记在我的心里,尤其是患者家属的那句“人应该懂得感恩,也许您觉得只是干了分内的事儿,对我来说却是莫大的帮助”!
其实做一个“好人”并不是要求你需要做 多么重要或者伟大的事情 ,其实 将简单的、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每当生活、工作中情绪懈怠的时候,我会时刻回想这句话来激励自己!
人应该懂得感恩!
在住院期间,我遇到过形形式式的病友,其中有位大姐让我印象深刻,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病人在面临癌症时,内心是如此的恐惧和崩溃!
2018年3月我在深圳住院,邻床是个50岁的大姐,性格很是开朗,打扮也很 时尚 ,看起来还是很年轻。她是个心理医生,给人会诊费是500—800/小时,当时我住进病房时她还开玩笑说,她可以免费为我咨询心理问题,那时的她一切都很正常,即使住院也不忘带了一堆的护肤品。
大姐当时是身体不舒服检查时发现有异常,所以医生建议她到这家大医院再复查下。那一天当检查结果出来得知是肠癌时,她立即就呆住了,然后一声不吭就蒙头大睡。到了晚上她忽然坐起来问我:“我现在该不该把房产转到儿子的名下(她是单亲母亲,与儿子相依为命)"?我发现她很不对劲,便安慰她:“你别太悲观了,你的病情还只是在第三期,是中晚期,一定会没事的”。
第二天上午,她的所有亲戚朋友都来看她了,床周围站满了人,大家都在安慰她,当时她佯装坚强,笑着说:“你们别担心,我会很好的"。
到了下午所有的朋友都走了,但大姐却不停地接到其他未到场亲戚的电话,让她一遍遍地诉说自己的病情,当时我能感觉到她是多么的无助。当她接到第五个电话时(是她姐姐),她忽然崩溃大哭:“我求求你们别再打电话了,我想一个人静静,若是再打我就要与你们断绝关系”。
当时她儿子看到这个场面简直吓坏了,在手忙脚乱之中碰翻了一杯水,大姐立即就象找到了一个渲泄的端口,指着儿子不停地数落足足有一个小时,一边说一边哭,很是可怜。她儿子全程都不敢说一个不字,怕是再惹怒了母亲。
当我出院时,大姐还没想好到底是去广州还是留在深圳做手术,当时我是建议她到广州,并留了一个我之前主治医师的电话给她。但之后我得知她是选择在深圳做的手术,原因是去广州太麻烦了。事隔两年后当我再度想联系她时,电话号码却早已易主了。唉,想必她是没能挺过去啊!
当一个人忽然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时,内心是很崩溃也很绝望的,在这个时候亲戚最好不要去打扰病人,让病人有个心理过渡期,因为这个时间病人心里压力大,很是脆弱。
我即讲讲我的故事吧。
本人家境殷实,在二线城市。母亲在2011年甲状腺肿瘤,本地医院b超结果钙化,不规则,有血流信号,指标不好,我想懂医的知道代表什么。于是我带母亲去沈阳,去北京,b超结果没什么不同,但结论有所区别,总体好消息坏消息参半。
于是过年前加急手术,找关系,双人间,巧遇北京来教学的教授,这方面的权威,于是举全家之力请此位医生主刀,当天的,一行团队都是市内顶级,毕竟妈妈只有一个,我妈最怕的就是去医院,更别提手术了。
手术那天,全家都在手术室外,两小时,我腿抖了两个小时,医生喊家属看切除物的时候,我一听见我妈的名字,我当时一起身,腿是软的,直接跪地下了,我手脚并用爬起来就赶紧爬起来就去大夫那。大夫看见家属后说,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是良性的,跟b超完全不一样,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东西白白的,圆圆的,甚至到现在我都认为那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美的东西,也是听过的最好的消息。手术后推回病房,主刀和都一起来了,主刀说甲状腺我没动,剥离的很完整,你们本地不太可能做到不切除甲状腺。说,我调的药,我的绝活,一会人能醒,刀口这几天不会疼。当时我真心觉得这两位吹的牛逼,是我真心佩服并且是世界上最牛逼的吹牛!
我遇见的是我对面床的一个哥们,48周岁,胆管肿瘤切除,术后出院回家,吃不下饭。
他是2018年12月中旬入院的,当时脸色发黑,吃不下东西,入院后我们一直聊天聊的很好,这期间他能喝点稀饭和汤。身体虚弱的情况下做了一次化疗,我不知道是家属要求做的还是医生要求做的。做完以后整个人基本就是趴下了,间歇的低烧,多少还能吃东西,我们都是病友,大家有东西都会与他分享,吃不多少但能吃,这个时候我化疗结束回家了。一周后我再次住院化疗,他已经开始高烧不退,每天40多度,医院没有办法退烧,就让他自己靠身体调节,十天后人走了。我在想,一个人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下地上厕所都困难的情况下,怎么还能给他化疗?
作为一名医生,行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或经历过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人,对于我来说,过去的时光中最为难忘的,还是那位“始于晕厥,死于‘肺栓塞’”的女性患者。
说起来,这已经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记得那年春节刚过,我在一次出诊时,接诊了一位来自郊区农村的女人。患者52岁,因“反复晕厥半年”来诊。病人近半年晕倒过3次,每次都是短暂失去意识几秒钟,仅此而已,醒后一切如常。先后在当地及娘家所在地医院 看过2次,都是发病过后接着去医院就诊,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难于明确诊断是什么病。
实际上,哪个医生碰上“晕厥”的病人都会感到头疼。因为,患者发病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院外,意识丧失那短暂的数秒钟内什么情况都浑然不知,清醒后又一切恢复正常,就诊时检查包括心电图、HoⅠter、脑CT、脑电图等项目又往往都提供不出异常线索,你说这病怎么诊断?有的患者,发生过“晕厥”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当时都不来看,日后或者不知道听哪个人说起这个病很严重,赶快上医院去看看吧,这时病人才想起来就诊,遇到这“猴年马月”的事,接诊医生也是一头雾水、感到非常无奈。由于绝大多数“晕厥”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患者也就在心内科和神经内科之间来回就诊、会诊,有的甚至收入院做了详细检查,但最终结果可能是不了了之,给个“日后随防”的嘱托出院。如果有的病人不是“初犯”,但“犯病”又不频繁,现在可以进行植入式HoIter检查。这里简单交待一下植入式HoIter及其检查的目的与方法。植入式Holter,又称置入式心电记录仪,是一种可埋藏于胸部皮下的长时程动态心电图记录装置,可记录时间长达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使捕捉、描记、诊断心律失常的机会大大增加,特别是对于发作少又难以记录的心律失常以及心律失常导致的晕厥,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是目前诊断不明原因晕厥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旦患者发生“”,也就是出现晕厥发作,就可以去医院取出记录仪,然后用特定设备读取仪器中的心电记录即可获得发病时的心电信息,或确诊或排除相关心律失常性疾病。然而,植入式HoIter并不是每家医院都能配置,病人一听说要到外地大医院或京城医院去行这项检查,有的嫌麻烦,有的怕手术,实际上真正行植入式Holter检查的晕厥病人少之又少,多数病人也就不再指望去明确诊断了。
好在,这个就诊的晕厥病人以往的就医资料比较齐全,最近的一次晕厥发作是患者春节期间走娘家时发病的,患者娘家离医院比较近,急急送医后做的一份心电图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心电监护的记录图中间有“2度窦房传导阻滞”,还有一段将近3秒的“窦性停搏”,而其它的心脏彩超、脑CT、血常规等项检查都没有问题。详细询问了病人的发病情况,再结合患者晕倒后就近送医所做的心电监护记录,该病人应该考虑“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为预防日后晕厥发作,患者需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
显然,患者及家属对“迷走性晕厥”这种疾病不是很了解,于是就咨询了很多问题。迷走性晕厥,全称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血压明显下降或一过性突发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从而导致脑血流突然减少或中断、进而引起脑部急性缺血、缺氧,结果就造成患者出现短暂的晕倒在地、意识丧失,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根据发病时的血压和心跳情况,医学上可分为“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三类,血管抑制型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管扩张、血压明显降低;心脏抑制型主要表现为心率突然减慢,可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或结性逸搏等;而混合型则兼具前两者的特征,可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患者多可自行恢复。
至于防治措施,文献上推荐了许多方法和药物,但疗效均难以肯定。本来这种疾病发作具有不确定性,有的仅仅是偶尔发作,长期服药治疗并不现实。但对于“心脏抑制型”或混合型来说,植入心脏双腔起搏器不失为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病人及家属听说要植入起搏器治疗,顿时面露不悦,脸上现出极不情愿的表情,犹豫了好一阵子时间后,说要回去考虑一下再说。的确,让一个病人进行“闻所未闻”的起搏器植入治疗,绝大多数人一时肯定会难以接受,这是能够预料到的情况,因此,我也就没有特别强调起搏器的植入治疗这一方法。
时间过去了很久,我甚至已经忘记了还有这样一个病人。大概是那三、四个月后的一个星期五上午,值门诊的医生打电话说来了一个病人家属,说是你知道的,让他们来安起搏器。我一时想不起是哪个病人,便回复说让家属来病房找我。待见到家属,家属是病人的儿子,我回忆起了那个病人的情况。他说他母亲这段时间晕厥发作很频繁,已经决定要植入心脏起搏器了,先来联系一下床位。当时病房没有空床,正好次日有一个出院病人,但恰逢周六,于是托付给了值班医生,安排好了患者住院的事情。
周一一上班,我见到了那个已经住院的晕厥病人。病人及家属一看到我,就像是遇到了救星一样,要我们赶快给病人安上起搏器。原来,病人这段时间反复出现晕倒,已经不胜其烦,就在昨天星期天,患者还晕倒在病区走廊上,值班医生也很麻利,当即扶病人回床休息,并马上做心电图,给予持续心电监护,还记录到了“窦性停搏、结性逸搏”的证据。我问了一下这几天的情况,病人比以前晕厥发作更加频繁,但不同于以往的是,以前晕厥发作过后即完全恢复正常,而这段时间的晕厥发作过后会有头晕、胸闷、憋气或出冷汗。我再看患者的心电监护仪,上面记录的血压虽然正常,但心率显示很快,患者静卧休息,心率也在110 120次/分,再接上指氧饱和度检查,氧饱和度也才90%左右。显然,患者现在的病情绝非“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那么简单,我们迅速请了呼吸科医生会诊,查血气分析、D-二聚体,高度怀疑是“肺栓塞”,最终决定给患者做肺动脉CTA。
家属感到非常不理解,他们原以为安上起搏器就万事大吉了,没想到还要做这么复杂的检查,等详细解释了病情,家属才冷静下来。二十多年前的CTA检查不像今天一样可以加急做,检查约在次日上午,也就是周二,这一天也是心内科的导管手术日,病人原本也希望周二手术日这天给她做起搏器的植入手术。周二一早交完班后,照例查看了所管的病人,又特地交待了手下医生陪病人去做肺动脉CTA检查的事,如果这项检查没有问题,我们就给病人排手术,当然,植入起搏器前再常规做一下电生理检查,期望为植入起搏器寻找更多、更为充足的证据。随后,我就跟着主任去了导管室。谁知,我们在导管室刚上台不久,病房就打来电话,说你周六收的那个晕厥病人不行了,正在抢救呢!我暗自吃了一惊,如大祸临头一般,当时就有点懵,恨不得一下赶回病房。但当时正在手术中,于是让导管室护士长告诉病房的医生,你们一定全力抢救,待会儿下台尽快马上回病房。
待手术结束、赶回病房时,病房值班医生已经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抢救了四十多分钟,病人始终无自主呼吸和心跳。考虑到病人已经临床死亡,他们正打算放弃。家属一时接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再三央求我们继续抢救。也是不忍心看家属那绝望的表情,我们又继续抢救了半个多小时。病人已经救治无望,如果再继续心脏按压下去,恐怕肋骨都要压坏了,反复给家属解释完后果,我们停止了抢救,按照规定,病人尸体应该尽快转移到太平间去。没有人忍心直接这样要求家属,我们只是委婉地告知,给死者穿好寿衣后就该送到太平间去了。
然而,死者的两个家属像没听到似的,一个是死者的丈夫,趴在死者身上不停地哭泣,另一个是死者的儿子,跑到病房外面打电话去了。死者丈夫撕心裂肺的哭声响彻病房,也在撕碎着医生的心,此刻,最不愿患者死去的,除了这两个男人,那就是主管医生了,作为主管医生,那是多么的希望病人能够活下来,能够看到患者健 健康 康地出院、快快乐乐地生活、高高兴兴地度日呢?!
就这样,死者丈夫只是一个劲地趴在死者身上哭,儿子打电话回来后也大哭了起来,他们嘴里反复念叨着,不是说装了起搏器就好了吗,怎么把人给治死了?护士、大夫几次提醒他们把死者推到太平间去,他们仿佛没听到似的,一直在哭,在哭……
快到临下班的时候,死者还没有推离病房,就在这时,死者村子及娘家来了十多个人,把我和主任团团包围在病房走廊中间,要求给一个说法。我们把一群人劝进医生办公室,这时院保卫科的人也来了,站在一旁静观其变。主任耐心向这些人解释着患者的病情变化,可这群人根本不听,其中一个为首的矮个子男人狮子大开口,张嘴就要二百万的赔偿金,他们反复吆喝着,不叨叨,不拿出二百万就不算完。很明显,这就是一帮“医闹”,仗着人多势众,在做着无理纠缠。正在争吵期间,医务科马主任接到电话迅速赶了过来。一看见马主任,我简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赶紧躲在一旁。马主任先是作了自我介绍,随后又和人群进行沟通,但那帮人就是不听。马主任不愧是解决医患纠纷的老手,跟“医闹”们说了好长时间的话,最后亮明了医院的态度:第一,最好做尸检,病情有时很复杂,医院也想弄明白患者究竟死于什么原因;第二,申请医学会鉴定,如果我们诊治过程有误,医院愿赌服输。显然,这帮“医闹”并不想走正规程序,而是仍然坚持二百万的赔偿。正僵持不下之时,一个人走了进来,原来是卫生局法规处的一个领导,他说代表部门和病人家属进行沟通。马主住让我和主任先行离开,留下他们处理后事。这间医生办公室的门一边开向病区,另一边连着内部通道,我和主任从内部通道这边悄悄离开。听说我们走后不久,他们很快达成协议,患者可以推到太平间,但事情没有完,第二天继续到院办大楼商议患者死亡的事情。
接下来两天,家属没有再来病房无理取闹,而是携一帮“医闹”移师医务科。据说在医务科,他们仍然闹得很凶,但医务科坚持应该尸检和申请医学签定,或者走法律程序。第三天,家属没有再去医务科闹腾,与此同时,病区来了一位自称是某单位退休医生的男性长者,指名道姓找到我,说要了解一下那位死者的病情和死因。我马上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死者家属派来的“高级医学顾问”,于是非常客气地接待了他。我想,此人既然是专业人士,那就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勾通,我似乎看到了解决医患纠纷的一线希望,当然也不能排除,这是一位专门派来寻找我们诊治过程中的“过失”与“破绽”的,不管如何,我还是细致地回答了他的一些问题。第一,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晕厥”,你们非要怀疑是“肺栓塞”,我详细秉明了我们的理由和看法,他点头表示认可;第二,患者反复晕厥这么长时间都无大碍,本来认为安了起搏器就好了,为什么住院没几天,这么快病人就死去了?我说肺栓塞这病可轻可重,细小肺动脉分支栓塞可能误诊、漏诊,而大的血栓突然堵住肺动脉主支,可能导致患者倾刻间死亡,甚至比急性心梗都危重,他觉得可以理解;但是,第三,既然你们已经怀疑是肺栓塞,为什么不用阿斯匹林进行治疗?这里,我得特别说明一下,抗栓治疗包括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前者有静脉用肝素、皮下用低分子肝素和各种口服抗凝药(早期是华法林,现在是达比加群和几种“沙班”类药物),后者主要是阿斯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肺栓塞应行抗凝治疗,而不是用阿斯匹林,长者显然是弄混了,我明白长者的用意,但没有纠正他,我说之所以未用阿斯匹林,一是考虑到可能要做起搏器手术,用了阿斯匹林怕出血,二是我们只是怀疑“肺栓塞”,并没有百分之百的证据肯定诊断。医院告诉家属可以尸检,其目的无非也是弄清死因。长者又问了几个问题,然后客套了一番就离开了。
次日,死者儿子来科里开取了死亡证明,和家人一块将死者拉去火葬场火化了尸体。开取死亡证明时,死者儿子铁青着脸,我不敢看他,开完死亡证明书递给他,赶紧转过脸去。
随后很长时间内,我都惧怕死者儿子来闹事,那段时间始终是提心吊胆。还好,他终究没有来,也许是时间久了,他想通了母亲患病的事情……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虽然死者是否就是死于肺栓塞我们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但自此之后,每每遇到“晕厥”的患者,尤其是发作较为频繁者,我都会想到“肺栓塞”这一疾病,但凡有可能的话,都不会忘记查查血D-二聚体过筛一下,为的就是不再酿成一起严重的悲剧!
我在医院遇到过一个女孩,让我至今印象都很深刻!
医院,我想是每个人都会去过的地方,当然也是每个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可能大家对于医院的理解会是一个看病治病的地方,但是我对医院的理解稍稍有些不同。我认为医院是一个能够见到人生百态的地方,每个人都习惯于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外人,但只有在医院才能展示出最真实的一面。
我之所以对医院有这些看法,是源于一个同事,她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女孩,我经常好奇为什么她那么年轻的年纪,展示给外人的总是积极进取的一面,似乎烦恼焦虑等等负面情绪跟她没有半毛钱关系。她跟我说过,她也有烦恼,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每次心情不好,她都会去一个地方,对,这个地方就是医院。她会站在医院门口,也会走在医院楼里,静静的观察周围的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些人多数都是身体 健康 出现了异常的人,看到他们急切的表情,我的同事会觉得与他们相比,自己所有的烦恼都不值一提!
是啊,听了她说的话,我本人是非常认同的,对于人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比 健康 的活着更重要了,在 健康 面前,真的所有的烦恼其实都不是事了。听了她说的话,我偶尔也会去医院静静的呆着,就在我有一次去北部战区总医院的时候,在医院住院楼门口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女孩,我不认识她,女孩蹲在路边,一个人,头深深的埋在手臂里,我不知道她的样子,我只能听到她哭的伤心裂肺,让周边的人驻足,想近前,又不忍近前。那是个年轻的女孩,那是个哭声让人听了就伤感的女孩,我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也不知道她的家庭发生了什么,我知道的是她一定是经历了一件让她无法承受的事。我非常能够理解这个在路边哭的伤心欲绝的女孩,虽然我没见到这个女孩的样子,但是,这个女孩在路边哭泣的画面,我至今印象深刻!
其实我觉得,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虽然出发点都不同,但是结果都是一样,可能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情况也都不一样,有人会追求金钱,有人会追求权利,有人会追求地位,我认为每个为了自己的追求努力奋斗的人都是可爱可敬的,但我想真心的跟大家说一句话,希望朋友们在追求自己想要的同时,一定守护好自己拥有的最宝贵的 健康 身体。
祝大家都能够身体 健康 ,得到自己说追求的!
一个年轻的小姑娘,正值事业巅峰,来医院看诊面无表情,看上去更像不开心的样子,来看病不跟男友来跟父亲来,却和男友同居——一看就是有烦恼的样子。被医生查出意外怀孕了,因为事业耽误不起,因此说不要小孩了,要打掉。全程没有表情,一副不开心的样子。根据父亲的说法,事业高峰期不想要孩子,却因和男友同居的关系,没有带保险套,意外怀孕要拿掉。
在医生的劝导下,依旧坚持拿掉孩子,被告知会伤身子却依然坚持....
多不胜数。今天看到一个美丽的病人不停的打听别人的病情。原来是医托。
林巧稚和屠呦呦都是医学界的女性代表,为何大家只知屠呦呦不知林巧稚?
01
最近,身体各种不适,胃痛也频发。
于是去医院做了检查,各项检查等待的时间不同,最长的要等一星期。
最磨人的就是等待的阶段了。
心情被各种不好的想象折磨着,连醒来的每个清晨,都变得心事重重。
如果需要手术怎么办?万一癌变了怎么办?天呐,孩子还那么小,父母还需要照顾,还有那么多想做的事都没有做……
这么想着,竟坐在医院的椅子上流起了眼泪。
并非我胆小多虑,而是因为亲眼见证过身边的几位朋友,都是在我这个年纪得了癌症,离世了。
一个大我两岁的姐姐,性格开朗,工作稳定悠闲,儿子可爱,老公既能赚钱又很宠她。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她的人生都是完美无缺的。
可是,34岁那年,她查出了癌症。
我去医院看望她时,她已瘦得皮包骨头,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
那一刻,心情是震撼的,我实在无法把眼前的她和从前那个时尚靓丽一笑起来有两个大酒窝的姑娘联系在一起。
坐在病床边,我故作轻松地跟她聊了些家常,宽慰她一定要有信心。
可是,一走出病房的门,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了。
那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病魔如何把一个青春秀丽的生命折磨成苟延残喘的病躯 。
一月后,这位姐姐就离世了,徒留下悲伤的老公和7岁的儿子。
她的朋友圈永远定格在了最后那一个月,再也不会更新了。
02
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人到晚年,就到了送别的季节。
可是,现在的情形却变成了:正当壮年,正值盛年,而立之年,就开始频频送别,撒手人寰。
癌症的发生年龄,越来越提前,据说“1980-1995年出生的年轻人患结直肠癌几率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人的4倍”,“宫颈癌的发病年龄从50岁提前到了20岁。”
今年,我们学校有个女学生刚上大四被查出患了卵巢癌晚期。
这么多触目惊心的数据,再加上身边活生生的案例,我想不吓唬自己也难了。
还好,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我:并没有得绝症,不过情形也不容乐观了,从今往后要按时吃药,加强锻炼,注意休息。
医生大笔一挥,开了一堆药。
短短一星期,检查加上开药,四千多块就这么没了。
吃了几天西药后,每天感觉愈加乏力,头晕脑涨。担心副作用大,我又找中医开了些中药。可是,中药喝起来可真苦啊,实在难以下咽。
于是,又想到去灸。
据说,这个没有副作用又不用受罪的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艾灸一次,要120元大洋,效果嘛,至少要做个十次八次才能感受得到。要是放在从前,我肯定不舍得掏钱,现在却顾不得那么多了。
在医院的这几天,看见那么多躺在病床上被推来推去毫无自主力的病人,我是真的怕了。
如果花钱能换回个好身体,那就花吧。
03
灸的大姐很健谈。
我一来,她就问我说:“姑娘,是不是病了?”
我说:“你怎么知道?”
她说:“因为来我这灸的,一般都是得了大病的。癌症居多。人不到病得严重时,是想不起来保健自己的。”
我一想,还真是的。
原来,我经常来大姐这里做推拿,那时候她就向我推荐过店里的艾灸项目,说灸没病可以保健,有病可以治疗。
可当时,我想的是:我又没病,花那钱干嘛,老贵老贵的。
灸的时候,大姐也会给我讲些客人的八卦。(当然,都是匿名讲的。)
她讲过一位女老板的故事。
女老板是做家具生意的,自己创业,非常辛苦。女老板对儿子和老公都很好,给他们花钱从不心疼,家里住的是大别墅,开得越野也是五十多万的。
女老板唯独对自己特别抠门,平时穿的衣服都是打折货,更别提花钱做保健、做美容了。
两年前,她突然查出了肾癌。
为了治病,她前后花了近百万,省会和北京都跑了不知道多少趟。
后来,她割掉了一个肾,才算是控制住了病情。
从那以后,女老板就转了性。
她变得特别惜命。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舍得花钱了,工作也不那么拼了。为了保养身体,她还在大姐这花几千块办了张艾灸卡。
大姐说,女老板是想开了——拼命攒下那么多钱,那么多房产,可自己命都累没了,到头来还不是都便宜了后来人吗?
大姐跟我说这些,固然是有推销的意味,但她说的也的确是事实。
毕竟,看过身边的太多男人,妻子刚死,那边就忙着去相亲了。
没办法,生活就是这样,少了谁,日子照样得过。
04
人也真是怪,舍得投资几十万上百万买车买房,还要定期给爱车做保养,却舍不得省下点时间、金钱和精力来保养自己。
就连我,也是难受得受不了了,才想到要检查,要运动,要保健。
怪谁呢?
怪自己,也怪这个时代吧。
现在的年轻人,是真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国家负担不了多少,基本靠个人;社会压力本来就大,每天还要被各种励志鸡汤催着跑,被房贷、车贷赶着跑,满心焦虑,不敢松懈;加班回来,累成一摊,只想在沙发上窝着,哪还有力气和时间去运动?生活被工作和责任剥夺得所剩无几,就剩下了熬夜时的那点自由可以享受,于是夜越熬越深,身体也越来越垮……
可是,抱怨是没有用的。
既然改变不了时代,那就改变自己吧。
其实,拿到检查结果的这段日子,虽然每天苦哈哈地在吃药,但心态却放平了很多 。
连发火的点都变得降低了。
就算跟老公拌了嘴,潜意识里也会很快安慰自己,只要老娘身体好,且不跟你计较;投稿的文章不过,也不委屈了,跟大病相比,这点磋磨算得了什么?
每天早上一睁眼,想到各种绝症都已解除,心情马上自在起来。
现在,就算这天的工作再忙,我也一定要预留出固定的运动时间。
**里有句台词叫:“不经过苦难,就无法得到救赎。”同样的道理,不经历一场大病,就不足以看透人生。而唯有看透了,放下了,才能自在。
当然,我这属于被疾病拉响了警报,才后知后觉地要改变自己。
希望我的读者朋友们,都能主动地去改变、去调整。
希望我们都能减少一点欲望,放慢一点节奏,不把自己逼得太紧,更不要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
有时候,不妨把30岁想达到的目标延迟到40岁、50岁 。
真的,急什么呢?只要身体力强,60岁都可以环游世界!
最怕是等到大病加身,一无所有时,才后悔莫及!
没有那么多非去不可的应酬,没有那么多非加不可的班,如果一份工作和薪水需要你拿命来换,你该考虑的不是如何讨好上司,而是怎样尽快辞职。
我们必须要认清一个事实:很可能,这辈子我们拼了老命都赚不来几百万,但只要一生无病无灾,那省下来的,可是上千万都换不来的!
林巧稚的故事:落入凡间的天使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屠呦呦在经历了191次的失败后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抗疟获得了诺贝尔奖,一时间全世界沸腾。中国在医学方面站在了诺贝尔的奖台上,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荣耀,中国人为她自豪!
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五岁时,林巧稚的母亲不幸患宫颈癌。眼见着身患宫颈癌的母亲,因无法医治,在无奈中死去,使得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林巧稚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第一次立下了学医的宏愿。林巧稚终生未嫁,但她却有最赤诚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伟大的母亲。她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堪称中国版的特蕾莎修女。
前段时间,中国“万婴之母”林巧稚的手写病历,爆红网络。网友称这是一份“高颜值”病例,打破了之前人们对病历表的看法。因为它字迹端正整洁,内容紧凑凝练,全篇病历一目了然,这种“细微处见真章”的风范,让人看到了林巧稚的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生命的尊重的工作作风。
大家都知道学医条件很艰苦,还要面临实验的失败,一次一次从新开始都需要新的思路,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与意志以及临床中的棘手问题,但是这都没能浇灭她们的理想和信仰,她们仍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钻研自己的研究,从未放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门诊小故事
她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她是一个有着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人;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富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被人尊称为“东方圣母”。
谁说女子不如男
林巧稚1901年12月31日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癌病故。林巧稚永远不能忘记母亲去世时那极端痛苦的一幕,她朦胧地意识到,做女人是多么的不易。7岁那年,她进入蒙学堂,开始了学习生涯。林巧稚从小学习勤奋,在学校是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
林巧稚的童年,正是中国备受欺凌的年代。她的家乡在东南沿海,常能看到外国人高人一等的样子,人之间的不平等给了她强烈刺激。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不甘屈辱的强烈自尊感与她的年龄悄悄地同时生长。
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然而,当她回到考场时,考试时间已过,使她最拿手的英语试卷没有做完,林巧稚只好悻悻地离去,也不对考试结果抱什么希望了。可在发榜之时,她却发现在百里挑一的金榜之上有她的名字!原来,恰是她在考场救人的出色表现,被协和医学院看中,认为她的爱心和沉着具备了一个医生的优良品质。
为了向“妇女不能持刀”的陈腐观念挑战,为了那些苦难中的中国妇女,也为了在无奈中死去的母亲,她选择了当时被许多人所鄙薄的妇产科。协和的淘汰制极其残酷,75分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除名,绝无补考和商量的余地。但林巧稚凭着她的苦学和聪慧“生存”下来了,在八年的学习和残酷的淘汰竞争中,林巧稚一直高居榜首,并获得协和象征荣誉的文海奖学金,开创了女生获此奖学金的先例。林巧稚以自己的实际结果向世人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
不平凡的道路
林巧稚毕业后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协和留下的第一位中国女医生。仅仅半年时间,她就以自己出色的表现折服了众多同行和上司,被破格聘为总住院医生,走完了常人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路。1932年,林巧稚获得了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的机会。
回国以后,林巧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妇产科事业。她解除妇女的痛苦,分享母子的欢乐,忙得连自己的婚姻与家庭都未顾及。1939年,她再次远渡重洋,到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1940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在“协和”,就是外国人要想获得这个职位也决非易事。然而,凭着高超的医技和众人皆知的高尚医德,在妇产科主任空缺时,院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中国女医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院关闭,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了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以平民大夫身份穿街走巷,在中华民族惨遭蹂躏和杀戮之时,她迎接着民族一个个新生命、新希望的降临。为了给更多贫苦的人治病,林巧稚将门诊费降低到3角,而当时北平妇产科诊所的门诊费都在5角以上。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拎着药箱、身单力薄的女子,到那些漆黑、脏乱、偏僻的小胡同去出诊,她对那些在日寇统治下痛苦挣扎的父老乡亲倾注了一腔热血和一片爱心。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从1942年4月开业,到1948年5月协和医院恢复,仅六年时间,这个小诊所里由林巧稚亲自填写的病历就有8887份。
新中国成立后,林巧稚感到欢欣鼓舞,她在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中写道:“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五星红旗……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她经常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城镇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为了降低我国婴儿死亡率,防治妇女宫颈癌,她撰写了妇幼卫生科普通俗读物《家庭卫生顾问》等书,受到普遍欢迎。为了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邀集有关专家座谈,终于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查出这个病,可能是癌症的前兆!
昨天是宫颈癌筛查的第三天,参加检查的人数已经突破了500人之多。完全超出了当初的预期,我也在反思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部署相关工作的委领导提出了两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方便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陆续涌进医院的服务对象,边排队,边打电话在通知亲友,语气急促而焦虑,一拨一拨的人或结伴而来,或独自一人,急急忙忙。
? 登记填表处挤满了人,生怕错过了检查。门诊每天工作时间排的满满的,办公室的小姑娘也累的够呛。
? 我拖着一条扭伤的脚,每天坚持在一线处理相关咨询解答、协调统筹工作。也在思索接下来工作的具体开展。
宫颈癌是影响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也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的癌症。经过近十年的宫颈癌筛查工作的开展,每年通过检查发现的病例,让当地群众已经意识到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
基本上,每个月都有那么多天不同的朋友问我同一个问题:
前两天去做了宫颈细胞学检查。听说是治宫颈癌的。拿到报告后,医生说有问题,让我做活检。活检结果说“上皮内瘤变”。
周医生,我是不是得了癌症?
但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我小心翼翼地跟她解释,这些都是“癌前病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也不用太担心。
上皮内瘤变?这是什么鬼东西?
简单来说,子宫颈表面的一些细胞变得有点像癌细胞。在医生的报告中,“宫颈上皮内瘤变”常被写成CIN,病理学家也常用一个词来描述这种变化,称之为“非典型增生”。
一旦在报道中看到类似的话,就要极度警惕了。
当然,这种“相似”只有专业医生在放大几十倍、几百倍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出来。
根据“有点像癌细胞”的细胞数量,可将上皮内瘤变分为不同等级,分别命名为CINI、CINII和CINIII。数字越大,越接近我们通常所说的癌症。
什么是癌前病变?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癌症是慢慢发生的。
比如可能在十年或几十年内经历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三个阶段,这也是细胞越来越恶变的过程。
癌前病变是良变向恶变转化的中间状态,在某些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可能会变成恶性肿瘤。但如果能及时处置,如手术切除,消除炎症,或去除不良刺激,癌前病变可恢复正常状态。
因此,癌前病变是一种可逆变化的状态。至于浸润性癌,就是我们常说的癌。这是不可逆转的变化。
癌前病变之所以被“指责”,是因为人们扩大了癌前病变的范围。一些常见的良性疾病并不是癌前病变(比如常见的消化性溃疡),有的人直接当成癌症,把自己吓死。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哪些?
黏膜白斑(口腔、食道、、外阴、宫颈白斑);
容易摩擦的痣、慢性皮肤溃疡、着色性干皮病;
胃肠道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肠化生);
胃肠道息肉,尤其是家族肉病和多发肉;
慢毒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
重度宫颈糜烂和子宫不典型增生;
乳腺囊性增生;
等待.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恶性肿瘤都有典型的容易被发现的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应该治疗吗?
我当然要处理!
仍以宫颈上皮内瘤变为例:
CINI水平一般会自然消退;
CINII级可能自然消退,但也可能变成CINIII级;
CINIII可能会癌变。
因此,如果诊断为CINI分级,很可能会自然消退,因此需要每半年复查一次,包括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
CINII和CINIII级,可能发展为浸润性宫颈癌,此时需要治疗:冷冻疗法,或Leep,或冷刀锥切术。总之,如果能及时切断,可以大大减少后患。
但是,“癌前病变”并不意味着切掉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它实际上提醒你:
“你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就算切掉了,致癌因素可能还在!」
所以,如果医生自己发现了这些“癌前病变”,他们自己也会这么做。你也可以的!
只有少部分癌前病变会演变成癌症,不必过于紧张;
重视癌前病变,主动定期复查该复查,及时积极治疗该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去除不良刺激,癌前病变可逆转为正常状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