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宫寒是怎么形成的?宫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什么

3.病机是什么意思

4.中医里的病因包括哪几类?

宫颈疾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是气血阴阳中的哪一个_宫颈疾病是什么症状

《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①“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

②“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

③“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

④“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

⑤“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⑥“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

⑦“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其中分类最繁的是杨上善,分做18 类;最简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这四大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与外环境的联系等等之学说。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 。当然有关解剖学之内容还远不止此,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不断认识、反复论证而使此学说逐渐丰富起来的,最终达到了指导临床的高度。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 。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

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

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 。经脉有正经十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注:“奇经八脉”一名始于《难经·二十七难》)

经脉之间相交通联络的称络脉。其小者为孙络不计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灵枢·经脉》叙述的非常详细。

腧穴为经气游行出入之所,有如运输,是以名之。《黄帝内经》言腧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实际《气穴论》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百八十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的学说称病机学说。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都是此学说的内容。

1.病因: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很多,《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二类 。风雨寒暑实为“六*”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可以认为这就是后世三因说之滥觞。

2.发病: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都论证了这一点 。

3.病变: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黄帝内经》概括病变也是多方面的,有从阴阳来概括的 ,用表里中外归纳的 ,用寒热归纳的 ,从虚实而论者 ,实指邪气盛,虚指正气衰。概括说来,有正虚而邪实者,有邪实而正不虚者,有正虚而无实邪者,有正不虚而邪不实者。 望闻问切四诊源于《黄帝内经》。

1.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

观神色者,如《灵枢·五色》 、《灵枢·五阅五使》 和《灵枢·五色》 所载,这些在临床上都很有意义。

察形态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肤而推断病情 ,在临床上虚实是错综复杂的,只有知其常,才能达其变。

辨舌苔者,如《素问·热论》 、《素问·刺热论》 和《灵枢》 所载等等。

2.闻诊:包括闻声和嗅气味。

闻声音者,是听患者的声音而诊断病情。

其次是嗅气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肾病其臭腐。

3.问诊:问讯患者的自觉症状,以诊断病情。

4.切诊:包括切脉与切肤。《黄帝内经》言切脉最详,主要为:

(1)三部九候法:即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脉法:即兼诊人迎和寸口两处之脉,互相比较。

(3)调息法:即调医者之呼吸,诊病人之脉候。

(4)谓胃气脉:脉象之中有无胃气,至关重要,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5)六纲脉:《黄帝内经》所载脉象很多,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弦、细、微、濡、软、弱、散、缓、牢、动、洪、伏、芤、革、促、结、代、大、小、急、坚、盛、躁、疾、搏、钩、毛、石、营、喘等等。但常以六脉为纲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肤:肤泛指全身肌肤,按肌肤而协助诊断的内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弹之”等等。但论之最详细的是切尺肤 。因为脉象与尺肤有必然的联系,故诊病时亦可互相配合。 研究治疗法则的学说称治则学说。

1.防微杜渐: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皆言预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传变 。

2.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者,是告诫医者用药勿犯四时寒热温凉之气。

因地制宜者,在治疗时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加以区别 。而《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东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详,如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针;中央之域,治宜导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和《素问·征四失论》所载。

3.标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 。有关标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叙述最详。

4.治病求本:这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5.因势利导: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以权变。

6.协调阴阳:此为治疗之大法要义。

7.正治反治:正治亦称逆治,是与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疗方法。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类;反治也称从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类。

8.适事为度:无论扶正还是祛邪都应适度,对于虚实兼杂之症,尤其应当审慎。切记“无盛盛,无虚虚”,即使用补,也不能过。

9.病为本,工为标:《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这是说病是客观存在的,是本;医生认识治疗疾病,是标。医生必须以病人为根据,这样才能标本相得,治愈疾病。

10.辨证施治:《黄帝内经》虽未提出“辨证施治”一词,却有辨证施治之实。上述几点均含此意,而书中已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的内涵。

11.制方遣药:《黄帝内经》虽载方药无多,但其方药之理已具。

12.针刺灸祔:《黄帝内经》言经络、腧穴、针刺、灸祔者非常多,仅仅补泻手法就有呼吸补泻 、方员补泻 、深浅补泻 、徐疾补泻 和轻重补泻 等,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宫寒是怎么形成的?宫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阴阳的关系 阴阳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包括天体运动、气候变化,乃至人类社会、人体自身,都普遍存在着两两对应的“两端现象”

例如:

天、日、明、昼、热、升、进、强、增长、上、外、动、刚…――阳

地、月、暗、夜、冷、降、退、弱、消亡、下、内、静、柔…――阴

(二)阴阳的互根依存

1. “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阴阳相倚”,“阴阳互根”。

2. “阴”“阳”双方互以对方为“生”“长”“化”的条件,“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正如地球的生物(动物、植物),既不能缺少阳光,也不能缺少雨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 阴阳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孕育着对方的成分,也就是阴中有阳的“基因”,阳中有阴的“基因”。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例如:

天体

日──阳 (太阳)

天──阳

月──阴 (太阴)

南――阳(山南、阳坡)

地──阴

北――阴(山北、阴坡)

请记住:在统一体中的阴阳之间的依存关系: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相依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在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始终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不断运动之中!

◎请看一天中的阴阳运动变化:

昼 ― 阳

上午―阳渐长,阴渐消―阳中之阳

下午―阳渐消,阴渐长―阳中之阴

夜 ― 阴

上半夜―阴渐长,阳渐消―阴中之阴

上半夜―阴渐消,阳渐长―阴中之阳

◎再看一年中的阴阳变化:

春分――阴阳各半,昼夜均而寒暑平;

夏至――阳之至极,阴气之始至,日行南至;

秋分――阴阳各半,昼夜均而寒暑平;

冬至――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

冬至─→春分:阴渐消,阳始长;

春分─→夏至:阳渐长,阴渐消;

夏至─→秋分:阴始长,阳渐消;

秋分─→冬至:阳渐消,阴始长。

阴阳消长的总体规律:

当阳盛时,阴始至;阴盛时,阳始至;

当阳渐长时,阴渐消;阴渐长时,阳渐消。

在阴阳消长的过程中:

阳处于上升状态时,――阳中之阳,阴中之阳;

阴处于上升状态时,――阳中之阴,阴中之阴。

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渐变过程!

阴阳消长的特点是:

有一定的范围(或限度) ……有度性;

有一定的规律 ……有序性;

保持平和协调 ……和谐性。

只有这样,才能: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自然界。

健康强壮,心想事成。 ――在人体。

如果失度、失序、失和谐,就会:

产生灾害(旱、涝)。 ――在自然界。

丹产生疾病。 ――在人体。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消长运动到了一定限度,会向对方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

阴阳转化,有两种情况:

阴阳相推,如:一天中的昼夜相推;

一年中的寒暑相推。

阴阳“顿变”,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下雨之前,常有特别闷热的天气)

§阴阳转化,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特殊形式。它有一定的条件:

“极”――阴阳消长达到一定限度;

“重”(chóng)――阴/或阳过盛。

阴阳转化的结果,是形成新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

请记住:阴阳学说的基本要点:

⒈ 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着阴阳对应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阴”“阳”属性; ......>>

阴阳的阴阳关系 八卦中具有的阴阳关系有这样几组,乾坤之阴阳,艮兑之阴阳,震巽之阴阳,坎离之阴阳。这些虽同属阴阳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不可一概而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部分:乾坤之阴阳互体关系,这里的互体是指:双方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通俗地讲就是有了地的概念才相对有了地之上的天的概念。反过来,天是指地上的天,没有了这个天也就没有了与之对应的地。天是因为地的存在而存在,地是因为天的存在而存在。艮兑之阴阳是化育关系,这里的化育是指:产生、孕育、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艮兑两卦之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孕育创造出新事物。从伏羲易理论的角度来看,大家对照《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圆图方位,兑宫在东南,艮宫在西北,此方位正与中国这块土地的地理环境相符。从中原的角度来看,东南为大海、西北为高原,东南为兑宫方位,西北为艮宫方位,正好符合《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所揭示的规律,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出的人群有无比的创造力,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与智慧,这样才有了中华民族至少六千年的生生不息。也正是由于艮兑的阴阳作用,使得中华大地上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能永世存在和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变迁,勇站潮头。这些都是化育功能的表现。“人”杰“地”灵不是虚妄之辞,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人与地是会相互感应的。震巽之阴阳同根关系,这里的同根是指:同一起源,就是震巽两卦都起源于震卦的意思。坎离之阴阳对立关系,这里的对立是指:完全相反的两种作用。这两种相反的作用在外部对对方产生影响与进入到对方内部所产生的影响,在表现上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八卦中的阴阳性质并不完全相同。不能一讲到阴阳,就只有阴阳对立的片面观念,还要注意区别对待,遵从共性,明辨差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阴阳、八卦、五行、易经之间的关系 阴阳、八卦、五行、易经,他们是4个独立的学问吗?阴阳、八卦和易经是同一个东西。易经就是讲阴阳八卦的。五行是另一种学说。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普通系统论。

那个最先出现?应该是易经出现得早。五行出现于战国晚期。

他们究竟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关系,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方法。

简述阴阳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阴阳互根,道家哲学,又称“阴阳相成”,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阴阳相互依存

阴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阳依阴而存,阴依阳而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与下,升与降,寒与热,明与暗,兴奋与抑制等,都是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没有升就无所谓降,没有降也就无所谓升;没有明就无所谓暗,没有暗也就无所谓明;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如此等等,都说明阴阳中的一方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因此,阴阳的相互依存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是从哲学的高度归纳出的结论,它与阴阳对立一样,具有一般性的普遍意义。

阴阳依存互根的概念来源于古代哲人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人体的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脱胎于阴与阳“相对待”的概念。阴阳的概念既然以相对待而生,从日光的向背这一相对待的概念而来,那么古人在观察到阴与阳相对立的同时,也必然体悟到阴与阳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既然阴阳是由一分为二相对待而来的,那么就必然具有能够统一的内在机制;阴阳既然具有相互对立的概念,就必然同时具有互根统一的关系。如上与下,动与静,升与降,左与右,寒与热,明与暗等等,都以相对待而言,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依存互根的,表达了阴阳的对立统一概念。如《朱子语类?卷七十四》说:“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所以阴阳做一个说亦得,做两个说亦得。”

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孤阴”、“独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在自然界则表现为各类植物或动物的不生与不长,在人体则表现为生生之机遭到压抑和破坏而发病,最终导致“阴阳离决”而死亡。

阴阳互源互用

阴阳的互源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阴阳范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淮南子?天文训》说:“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的互源互用关系在自然界和人体内体现的十分普遍。在自然界中,四时寒暑的更替和气候的相应变化,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阴阳二气虽然是对立制约的,但又是相互资生和促进的。如夏天虽热,但阴从阳生,雨水增多;冬日虽寒,但阳从阴化,干燥少雨。如此则维持一年四季气候的相对稳定。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在人体内,生命活动的正常有序的进行,也体现出某些阴阳范畴的互源互用关系。以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与气而言,精有形而属阴,气无形而属阳。精是体内液态精华物质,气是含有巨大能量的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精是气的化生本原,是能量的化生基础,此即所谓阳依存于阴并化生于阴;没有精则不能化生气,能量的产生有赖于精的分解,故精亏则气少。气是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又是化精的动力源泉,即所谓阴依存于阳而又化生于阳;没有气则难以生精,精华物质的合成以消耗能量为代价,故气少则不能生精。精与气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又以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的基本物质气与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能够生血、运血和统血,故气的运行正常有序,有助于血的生成和运行;血为气之母,能够载气、养气,血的充沛可使气充分发挥其功能。气与血之间存在着阴阳的相互资生和相互促进关系。

再以人体的基本机能兴奋与抑制而言,兴奋为阳,抑制属阴。它们既是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为用的。白天健全的兴奋,精神饱满,......>>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简单的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五行反映的就是阴阳内在矛盾利害关系的物象模式。比如天地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比如构成人体的气血基本物质在系统结构方面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在生理活动中的物质存在形式又是什么?其功能调节机制又是什么?只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在现有的中医学理论中就很容易归纳出来。

五行反映的矛盾利害模式就是

对我有害就是克我,对我有利就是生我,我对其有利就是我生,我对其有害就是我克;大家想一想,世界上任何事情的联系,其实都不可能游离在这个模式之外。如果把其中的我用物象土来表达,那么对我有害的就是木、对我有利的就是火,我对其有利的就是金,我对其有害的就是水。当然这些所谓的有利于有害也是相对而言。(详细内容可以参考张睿刘玉珍的阴阳系统论和人体生物节律学、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

都说阴阳五行,那么阴阳与五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阴阳五行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从前面的 叙述中已经可以明白,阴阳本来就蕴含於气之中。一气流行,无极而太极,太极的动静产生阴阳,阴阳又推动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是用来概括世界上几类基本要素的范畴。它们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并非仅仅指这些具体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们为基本框架,或者说以之为思维模型,将一切现象分成基本的五大类。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我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的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干地支与阴阳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阴天干:乙、丁、己、辛、癸

阳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阳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阴阳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四方: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

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

八卦和阴阳有什么关系? 八卦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概念,

来源有二:一是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

所谓“无极生有极,有极是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一是周文王的乾坤学说,他认为先有天地,

天地相交而生成万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余六卦皆为其子女: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读音:gèn)

为少男;巽(读音:xùn)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是为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

人体生命就是阴阳运动,阴阳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就是什么状态 谈医产种想群看风水给看病医诊病候总参照阴阳五行推断治疗给形种伪科意识其实些医误解今我介绍 阴阳抽象概念《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名形阴阳所任何事物都阴阳阴或阳再阴阳直划《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十推百数千推万万胜数其要 阴阳互相依存 阴阳既表示相互立事物用析事物内部所存着相互立两面阴阳初含义朴素表示阳光向背向阳背阴引申气候寒暖位、左右、内外运状态躁宁静等般说凡剧烈运、外向、升、温热、明亮都属于阳;相静止、内守、降、寒冷、晦暗都属于阴 阴阳互相依存任何都能脱离另单独存阳阴没所谓;热阳冷阴没冷同所谓热事物阴阳属性相定条件阴转化阳阳转化阴阴阳其实矛盾两面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处、立统种双边关系 阴阳说医应用 一.说明体组织结构 体机整体体内部充满着阴阳立统关系所《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形离阴阳体切组织结构既机联系划相互立阴阳两部体结构、内外、表、前各部间及内脏间包含着阴阳立统 二.说明体理功能 医理论认体命阴阳两面保持着立协调关系结功能与物质相言则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物质与功能间关系立统关系体现体功能与物质关系阴阳相互依存关系阴阳能相互用离命终止即《素问?气通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体病理变化 体理使机体物质、功能间保持着相阴阳协调关系疾病发及其病理程则某种原使阴阳失协调所导致 疾病发发展关系气邪气两面气指整机体结构与功能包括体疾病抵抗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素气邪气均用阴阳区其属性;间相互作用与相互斗争用阴阳消失调(即偏盛偏衰)概括说明 体阴阳失调现病理现象定条件各自向相反向转化即阳证转化阴证阴证转化阳证内热重应该属于阳证热定程度能手脚发凉(医称热厥);体内阳虚寒定程度能现发热、烦躁、脸红等表现 四.用于疾病诊断 由于疾病发、发展、变化内原于阴阳失调所任何疾病尽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都用阴或阳加概括说明《素问?阴阳应象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说诊断水平高医看面色、舌苔、号脉第任务先确定阴阳哪失调何失调 辨证面虽医阴、阳、表、、寒、热、虚、实八纲八纲阴阳总纲表、实、热属阳;、虚、寒属阴阴阳概括整病症属于阴证阳证则析四诊具体脉证论望、闻、问、切四诊都应别阴阳首务掌握阴阳属性才能辨证确区别阴阳 5.用于养与治病 《素问?至真要论》记载:谨察阴阳所调平期说医看病给养调理根本目都细析阴阳失衡点调理使身体归于阴阳平衡阴阳说用指导疾病治疗确定治疗原则二归纳药物性能 用阴阳说指导养疾病治疗确定其原则 阴阳偏胜阴或阳偏盛余证由于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热盛易于损伤阴液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寒盛易于损伤阳气阴或阳偏胜其相应并没构虚损用损其余其相偏衰则兼顾其足配合扶阳或益阴阳胜则热属于实热证应该用寒凉药制约其阳治热寒热者寒阴胜则寒属于寒实证应该用温热药制约其阴治寒热寒者热二者都属于实证所称种治疗原则损其余即实者泻比阳太盛热、火要用连翘、菊花、莲甚至黄连、黄等清热泻火;阴太盛变寒要用丁香、干姜、茴香、花椒甚至附、肉桂等温寒 阴阳代号相用解释自界现象体组织种归类能绝化更能拉硬扯合整体观元论;阴阳说二元论讲双边关系医调理、治病、养其实关系论发调理与自、体内部各脏腑组织间关

阴阳学说的阴阳关系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是达到动态平衡,称为“阴平阳秘”,如果这种平衡遭遇破坏即是疾病的形成,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自有其规律,若冬天应寒反暖则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受影响,易引起疾病。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阴转化为阳。如寒饮中阻患者本为阴证,但由于某种原因,寒饮可以化热,即为阴证转化为阳证。阳证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征变化,即属于阳证转化为阴证。但如果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得以恢复,病情又可出现好的转机,可见阴阳互相转化是有条件 。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消长是转化的前提,转化是消长的结果。综上所述,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病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是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反相成的。这一点对我们理解中医学阴阳学说的运用非常重要。

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什么

宫寒是中医里面的一个说法,也是女性常见的一种妇科问题,有的人是天生寒凉体质,从而导致气血两虚,这种女性最容易引发宫寒,另外还有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及减肥、人流、肾虚等多种原因都有可能引发宫寒,下面具体来看看宫寒的诱发因素。

1、女性本身体质寒凉

有的女性天生体质虚弱,先天阳虚或是气虚,从小就阳气不足,四肢容易冰冷,对气候变化敏感,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冬天畏寒,夏天耐热。

此外也有后天因素造成的体寒,这部分人群多是由于喜食寒性食物,经常处于寒冷环境中,或是过劳,易怒损伤身体阳气,导致身体偏寒;也有一部分寒性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关。

2、不良的生活习惯

女性的生殖系统最怕冷,冬季衣着单薄受到寒凉侵袭,阳气耗损,下半身着凉直接导致宫寒;经常待在空调房内的女性,不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子宫也会受凉,从而导致宫寒,子宫功能大大降低,出现手脚冰凉,浑身无力,食欲不振,甚至月经不调的症状。

3、不良的饮食习惯

女性属阴,喜好吃寒凉食物,比如冷饮,寒凉的瓜果,食用过多的话,进入体内就会耗损阳气,导致寒邪内生,侵害子宫,所以这类女性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也不宜多吃这些寒凉的食物。

4、过度减肥导致宫寒

无论取什么方式减肥,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想利用很短的时间来达到减肥的目的,那就要考虑是不是会影响到身体健康了,减肥过度,或是急于减肥,导致消耗的能量过度,排出了多余的水分和脂肪,身体内就丢失了大量的能量性物质,就有可能导致寒邪入侵,导致子宫受寒。

5、经常做人流引起宫寒

受精卵在女性体内发育时就需要吸收大量的能量物资,做人流手术的时候也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耗损掉人体大量的阳气,如果经常进行流产,或是流产后不注意休养,阳气耗损过多,子宫失去温暖,宫寒随之产生。

6、肾虚引起宫寒

女性宫寒跟肾虚有直接关系,肾虚包括肾阳虚,肾阴虚等,肾的阳气充足,子宫自然就温暖,肾阳虚的女性容易受寒,导致宫寒的症状加重。

7、调理措施

1、改善体质

有些女性天生体质较寒,四肢容易冰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喜欢喝热饮,很少口渴,冬天怕冷,夏天耐热。寒性体质大多由后天因素造成,居住环境寒冷、嗜好寒凉食物、过劳或易怒损伤身体阳气。

备孕女性可以这么做:

(1)吃暖身的食物。如果你是先天体质性的宫寒,就应该多吃补气暖身的食物,例如核桃、枣、花生,让先天的不足由后天的高能量来补足,而且不用担心上火,因为宫寒体质属于火气不足,不容易出现火大体热的症状。

(2)坚持快步走。备孕女性平时可以坚持快步走,尤其是在卵石路上行走,能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可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

(3)运动中和运动结束后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出汗后,毛孔张开,寒邪容易乘虚而入,如果子宫受寒邪困扰,血气遇寒就会凝结,出现宫寒的症状。

2、注意饮食

调理宫寒,要少吃生冷食物。在中医养生传统中,女性体质属阴,不可以贪凉。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冷饮、冰茶、瓜果等寒凉之物也不可以贪多,春秋、冬季更要尽可能不吃冷饮。这些寒凉生冷的食物进入体内会消耗阳气,导致寒邪内生,侵害子宫。

备孕女性可以这么做:

(1)少吃生冷食物。吃凉要有尺度,别超过太多就可以了,例如吃冰激淋一天不超过两个,吃东西的时候,要先吃热的,后吃凉的,如果顺序颠倒,凉气就会被热气顺势下压到子宫,带来伤害。

3、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如今空调是冬暖夏凉最好的家电,可是女性如果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甚至在恒温24℃的办公环境下,女性的肩颈、背部、腰部以及关节都会受到寒凉的侵袭,寒气直逼女性柔弱的身体,而子宫首当其冲就会形成宫寒。

备孕女性可以这么做:

(1)注意别在凉的环境久待。在办公室备外套或披肩;别坐在空调下面;别在办公室午休;不要坐有寒气的椅子;在办公室备件衣服,护一下肩膀、膝盖等部位。丝袜对于怕冷的女性来说也是很必要的,可以防止寒气从脚下生。

(2)少吹空调。在空调房中,漂亮美眉们总是尽情展露美腿、玉臂、香肩,甚至后背、小蛮腰。空调冷气拒骄阳于千里之外,离人体却近在咫尺。当您感受空调冷风带来的惬意时,殊不知子宫正在经受着外界寒冷的折磨,当寒气侵入身体,离“宫寒”就不远了。

(3)不要坐“寒”。夏天不要坐在有寒气的平面上,例如地面、石面或铁面椅子上,因为这些地方寒气重,寒邪会迅速击退身体的阳气直接攻击子宫。

(4)受寒后要及时补救。给自己煎一碗驱寒汤。材料是红糖2汤匙、生姜7片,水煎10分钟即可,饮用1-2次就可以驱走寒气。

(5)例前三天可以每天喝红糖水,以增加排量,更好的让月经排除干净,也活气血,暖宫。

4、减肥要适度

由于追求苗条身材的女性不再少数,为了快速瘦身会吃很多特效药以非正常手段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脂肪。然而,减肥不当会伤及子宫。适中的体型是健康的表现,如果太胖,确实需要减肥,但要注意减重不能过于快速,身体在短时间内丢失了大量的能量性物质,寒邪很可能乘虚而入,攻击子宫。

备孕女性可以这么做:

(1)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减肥,别盲目减肥,以少食多动为原则,目标定为一个月减重1-2斤为宜。

(2)在饭前喝汤;减肥人的红花暖宫蛋:取鸡蛋1枚,打一个口,放入藏红花1.5克,搅匀蒸熟即成。月经来潮的第二天开始吃,1天吃1个,连吃9天,然后等下一个月经来潮的第二天再开始服,持续服3-4个月经周期,可以疏散淤血、温暖子宫。

5、别轻易流产

流产需要消耗女性大量的能量物质,就相当于突然全部扔掉那些能量物质,需要损耗人体大量的阳气,如果修养不到位,阳气久耗,子宫失去温煦,宫寒随之产生。

备孕女性可以这么做:

(1)注意避孕。当你们还不打算繁育后代时,记得避孕,其他什么安全期、体外之类的方法都不保险,使用工具是女性保护自己的基本原则。

(2)万一不得已要流产,也要注意身体,因为流产和生产同样重要,流产后身体内阳气下降,风寒易于入侵,所以不要像往常一样随时尚而过早地减衣服,尤其要保暖腹部和下身。

(3)最后,防护宫寒应作息调养与饮食调养同步配合:多喝热汤,补血药膳助化瘀;多多泡脚,睡好午觉学静养。

6、修身养性,不要动怒

由于过劳或易怒会损伤身体阳气,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所以备孕女性要注意修身养性,不要动怒。

备孕女性可以这么做:

(1)劳逸结合。无论是工作还是运动,都不能过量,做到劳逸结合,锻炼有度。

(2)心平气和。不要轻易动怒,如果心里抑郁也需要及时纾解。尤其是在备孕时期,有时尝试了很久也没有怀上,心里难免会有点沮丧或不耐烦。这个时候更需要心平气和了。

(3)不要熬夜。晚上23点到1点,也就是子时,是人体阴阳交接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所以,这个时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也就是要学会顺应大自然昼夜的阴阳变化,如果继续熬夜,或过了1点入睡,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你睡到第二天10点,也是补不过来的哦。

(2)分辨寒食。除了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之外,有很多食品,虽然在常温下食用,但它的本质却是寒性的,例如西瓜、梨、猪肉、绿豆、冰糖、苦瓜等,要分季节、适可而食;养成习惯,餐前可以喝一杯姜茶(一片姜,以开水冲泡,趁热喝下去),它可以主动化解寒凉食物或是凉性食物中的寒气。

病机是什么意思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的基本原理

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结果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新生)能力。所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内伤七情、疠气、痰饮、瘀血及食积等。因此,中医发病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正邪相争的结果。整个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正”、“邪”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消长盛衰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发病学特别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或病邪毒力较弱,则邪气不易侵犯机体,或虽有侵袭,亦不致于发生疾病。此时,人体内部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矛盾运动,其发展变化仍处于生理活动的范围,即“正能御邪”,故不发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如果人体正气虚弱,抗病能力低下,不足以抗御邪气,或病邪之毒力过强,则病邪即可乘虚而入侵,使体内矛盾运动的发展变化,超出其生理活动的范围,从而导致机体脏腑组考试大,网站收集织,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即“正不胜邪”而发病。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发病学认为,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致病的条件。所谓正气虚弱不外两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可导致病邪入侵机体,使脏腑组织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发生疾病。所以说,疾病的发生,虽然关系到正与邪的两方面,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正气。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中“盖无虚”的“虚”,“其气必虚”的“虚”,都是指正气虚损。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亦应指出,中医发病学并不否认或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虽然是发病的条件,但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如高温灼伤、枪弹杀伤及虫兽咬伤等,即使是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疫邪”,在一定条件下亦能起到重要的致病作用,甚至导致疾病的大流行。

所以,中医学的发病学说,既强调人体正气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又不排除致病因素的重要作用。

中医里的病因包括哪几类?

病机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其内在原因。

1、病机的基本含义

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病机包括疾病的内在原因、病理过程以及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

2、病机的形成原因

病机的形成是由于人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袭或内部因素的失调,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等。这些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形成病机。

3、病机的分类

根据中医理论,病机可以分为虚病机和实病机。虚病机主要指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虚弱等情况,如气虚、血虚等;实病机则主要指体内外的邪气侵袭,如风寒、湿热等。

4、病机与诊断治疗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机的不同来进行诊断和治疗。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脉情况等,辨别病机的类型,确定治疗方案。中医认为,只有针对具体的病机进行治疗,才能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

5、总结:

病机是中医学中描述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概念,包括疾病的内在原因、病理过程以及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病机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与外界因素侵袭、内部因素失调等有关。根据中医理论,病机可以分为虚病机和实病机,并且在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病机的特点和分类,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达到调整人体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

6、拓展知识:中医学简介

中医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中医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培养适应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中医学人才。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二、中医病因的分类

外因:六*,疫疠。

内因:七情,劳倦,饮食。

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

病理产物:淤血、痰饮。

第一部分 外感病因

六 *

一、六气与六*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太过之意。

二、六*产生的因素

1、气候太过或不及

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

3、非其时而有其气

4、个体抵抗力低下

三、六*致病的一般规律

外感性:邪从外入

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地域性:居住和环境特征

相兼性:六*多相兼入侵

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发生转化

寒 邪

寒邪为病的途径

1、 气温骤降,保暖不当

2、 汗出当风、淋雨冒雪

3、 饿冻露宿,过饮寒凉

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寒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阳病 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等

寒性凝滞 寒胜则痛 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 收敛挛急 肌腠闭塞,毛窍收缩,筋脉挛急,如恶寒无汗,拘急作痛等

暑 邪

1、属外邪2、热之气所化3、明显的季节性

暑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阳热亢盛 临床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为特征

暑性升散,易扰神耗气伤津 耗气伤津 烦乱、头昏目眩、汗多津伤,口渴喜饮,尿少短赤等。气随津泄,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暑多夹湿 湿热并存 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

湿 邪

湿邪为病的途径:

以水为事

久居湿地感受雾露之气

涉水淋雨

湿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湿为阴邪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泄泻等

损伤阳气 易伤人体阳气,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湿性重浊 沉重重着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肢沉重等

秽浊垢腻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性粘滞 粘 腻 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等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 就 下 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燥 邪

温燥:主要发于夏秋交替之际

凉燥:主要发于秋冬交替之际

燥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以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特征

燥易伤肺,清肃失司 干咳痰少或无痰,或痰粘难咯等

火 邪

火邪性质 致 病 特 征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全身或局部热象异常显著,以高热、脉数等为特征

病变多表现于上部,如面红耳赤,口舌糜烂、齿龈肿痛等

易扰心神 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

耗气伤津 迫津外泄:汗出、渴饮、便结、尿少等;

气随津耗: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吐血、月经过多

易致肿疡 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疠 气

一、疠气的概念

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

二、疠气的成因

1、气候因素:气候的异常变化

2、环境和饮食

3、未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因素

三、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 第二部分 内伤病因

一内伤七情

一、七情的概念

1.生理含义:七情:是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导致疾病发生的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 之为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肝主怒

心主喜

脾主思

肺主悲忧

肾主惊恐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从内而发--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惊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气机紊乱--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思则气结 忧则气聚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3影响病情变化

情志波动,病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七情致病简表

情 志 病 机 临 床 表 现

喜为心志 喜伤心,喜则气缓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等

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

忧为肺志 忧伤肺,忧则气聚 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

思为脾志 思伤脾,思则气结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

悲为肺志 悲伤肺,悲则气消 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

恐为肾志 恐伤肾,恐则气下 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

惊为心志 惊伤心,惊则气乱 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等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与健康

合理膳食——水谷精微——气血——脏腑——健康

二、饮食与疾病

饮 食 不 节

饮 食 不 洁

饮 食 偏 嗜

饮食不节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饥饱失常

过饥 伤胃 嘈杂泛酸

化源不足,正气虚弱 气血亏虚,易感外邪

过饱 损伤脾胃 嗳腐吞酸,胃疼腹泻

痰湿内生 痰饮,疳积

饮食无时 进食无规律 损伤脾胃 变生诸病

饮食不洁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食物污染

生冷不洁

腐败变质

有毒食物 损伤脾胃 脘腹疼痛,吐泻,下利

病 腹痛,形瘦,嗜食异物

食物中毒 腹痛,吐泻,昏迷,死亡

饮食偏嗜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种类偏嗜 脏腑功能紊乱 水饮积聚,肿满泻利

寒热偏嗜 损伤脾胃阳气

胃肠积热 腹痛泄泻

腹痛便秘,消谷善饥

五味偏嗜 肥甘厚味

生痰生热 眩晕胸痹

肥胖,中风

三劳逸失度

病 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过劳 劳力过度 劳则气耗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劳神过度 损伤心脾 心悸失眠,纳呆便溏

房劳过度 耗伤肾精 遗精,阳萎;月经不调,不孕

过逸 气滞血瘀,脾胃呆滞 体弱神疲,肥胖

& 第三部分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 饮

一、痰饮的概念

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狭义之痰饮:指饮停胃肠而致的痰饮。

二、痰饮的分类

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痰饮(实质性)

无形之痰饮: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的痰饮

痰:浓度大,质地稠厚

饮:浓度小,质地清稀

三、痰饮的形成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外感六* 五脏亏虚---脏腑气化失司肺脾肾为要---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肾不主水 三焦水道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水湿停聚--痰饮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脏腑失常

2.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湿邪

4.易于扰乱神明——蒙蔽清窍

5.多见滑腻舌苔

咳喘悸眩呕满肿痛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五、痰饮的病证特点

1、痰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肺—胸闷,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

胃—脘痞,呕恶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瘫痪等

2、饮

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

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胃(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

二瘀 血

一、瘀血的概念

瘀血: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致病因素。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滞于经脉及脏腑内。

血瘀:指血液运行迟缓或流通不畅,甚至血液停滞瘀阻的病理状态。

二、瘀血的形成

离脉之血

外伤——络伤血液

气虚——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血液淤积

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津亏——津亏血涩

痰浊——因痰而瘀

三、瘀血致病的特点

一般特点

疼痛:不移、夜间明显、刺痛

肿块:

出血:紫暗,夹血块

望诊:青紫瘀斑

脉诊:脉涩——涩、迟、弦、结、代

瘀血内停的部位特点

瘀阻部位 主 要 表 现

心 心悸、胸闷、胸痛,神识不清、发狂

肺 胸痛、咳血色暗或夹瘀块

肝脾 胁痛、痞块、疼痛拒按

子宫 小腹疼痛,月经不调,闭经,恶露不净

四肢 局部冷痛,青紫

皮内 皮下青紫、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