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工业大学刘继红

2.妇产科学简介

中华妇科肿瘤杂志_中华妇产科学杂志

王淑贞

王淑贞(1899年5月31日—1991年11月2日),女,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20岁时考取清华大学中美庚款奖学金赴美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1年11月2日,王淑贞同志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3岁。

中文名:王淑贞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99年5月31日

逝世日期:1991年11月2日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卓越的妇产科专家之一

代表作品:《妇产科理论与实践》

籍贯:江苏苏州

家人:王守觉、王守武、王守融、王明贞

人物简介

王淑贞,妇产科医学家,1899年5月21日出生于北京,生后一个月就随父母移居祖籍江苏苏州。毕生从事妇产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抢救了很多生命垂危的妇女,治疗了无数疑难病症。她严格教导年轻医师,组织全国知名教授编写医学生用的妇产科教材、供医师用的大型参考书和学术专著。她还从事女性内分泌、生育、难产及肿瘤等科学研究。

人物简历

1899年5月31日出生于北京。

1907~1914年在苏州振华女校学习(中间因病休学两年)。

1914~1917年入苏州景海女塾学习。

1917年入苏州女医学堂学习。

1918~1919年赴美国巴尔的摩高氏女子大学学习。

1919~1921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获理学士学位。

1921~1925年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

1926~1931年任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医师、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

1932~1951年任上海西门妇孺医院科主任。

1932~1942年任上海女子医学院院长。

1951年~年任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院长。

年任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

1991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

生平经历

王淑贞,1899年5月21日出生于北京。生后一个月就随父母移居祖籍江苏苏州。在这古老的城市中她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她的祖父是清朝进士,早逝。祖母专管家务和子女的教养,她能接受新事物,并创办了振华女校。父亲与姑母们均于年轻时留学美国,父亲归国后任电机工程师,也曾担任教学工作。生母共育有5个子女,但在王淑贞8岁时死于产褥疾病。继母原为其小姨母,生育了7个子女,故王淑贞有兄弟姐妹12人。王淑贞10岁时进振华女校读书,13岁时因病休学2年。她看到母亲因产后病症去世,感到中国新医学的落后,于是立志学医以解救妇女的痛苦。16岁时进入苏州景海女塾(教会学校),选修英文与拉丁文,为学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8岁时转入苏州女医学校。19岁时考取清华大学中美庚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先在巴尔的摩高氏女子大学(GoucherCollege)学习一年。后转到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2年,提早一年获得理学士学位。22岁时进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4年后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在美国时王淑贞曾巧遇前上海西门妇孺医院院长美籍负责人劳和理,她是一个传教士,又是内科医师。经她介绍王淑贞于1926年回到上海,进入西门妇孺医院(原为综合性医院)工作。在此建立妇产科,并任妇科主任,她是该美国教会医院第一位担任科主任的中国人,同时还兼任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王淑贞引进国外的先进医疗技术与教学方法,使妇产科很快得到发展,并取得了妇女的信任和社会名誉。

1928年,王淑贞与外科倪葆春教授结婚。倪教授为中国整形外科创始人之一,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等职务。1989年,他俩被评为上海金婚佳侣。

1929年,王淑贞除在医院任职,为普通百姓治病外,还开设了私人诊所,为有钱有势的夫人**服务。

1932年,中国教育部规定,学校校长必须是中国人。王淑贞担任了上海女子医学院院长,学校因而得以办理了私立大学的立案手续。该学院于1942年停办,一、二、三年级学生转入圣约翰大学。

当时医院的院址在上海城的西郊,居民多为各地移居上海的贫苦农民或逃荒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医院和医学院位于上海的郊外,是“中国地界”,不是“租界”,因此遭到严重破坏,一切医疗与教学工作均被迫停止。此时王淑贞与医院职工参加了救护伤病员的工作,他们在觉民小学设立了难民医院,收治了从敌占区逃出来的孕产妇和新生儿。以后又在徐家汇路850号原骨科医院的地址建立了临时医院。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将西门妇孺医院残存的医疗设备从西门外搬到法租界的边界徐家汇路,使医疗工作又得以正常进行。当时医院的对面就是长期淤积的肇家浜,两岸与浜内均为贫苦船民。

徐家汇路的医疗工作刚刚进入正常情况,1941年又突然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医院被日军接管,美籍医生与护士均被关进集中营,医院断绝了经费来源,一切行政与经济担子都落到了王淑贞的肩上。再加上通货膨胀、物价上升,医院收支难以平衡。经过全院职工的努力,他们苦度岁月,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王淑贞去美国与教会联系,争取到修复西门外的旧院拨款和救济总署拨给的部分医疗设备。1947年完成了复院工作。此时西门外南市区的旧址成为总院,徐家汇路的部分则成为分院。在当时内战的影响下,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许多亲友劝她去香港或美国。王淑贞经过反复思考,想到当初回国就是为了救治中国痛苦的妇女,八年抗战时孤岛生活都坚持下来,难道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因此坚持留下来把医院办下去。

1951年7月23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接管了西门妇孺医院,她当时担任副院长。同年年底西门妇孺医院、华山医院妇产科(原上海十字会医院)及中山医院妇产科合并成立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王淑贞任院长,并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兼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

为了提高产科的医疗质量,在1950年代中期,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开设了产道异常专科门诊,以降低难产率和产科并发症;后来又建立了心脏病、高血压等妊娠合并症的专科门诊。

在王淑贞的领导下“红房子”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屋顶为红色)声名日隆,誉满上海。

王淑贞认为,医、教、研三方面的工作必须结合进行。并认为医学科研工作是教学医院的重要任务之一,医学科研既要为医疗服务,又要为教学服务。

在培养研究生及主任级的进修医生方面,王淑贞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的精神。无论对科研设计、数据处理、文字描写、标点符号等都一丝不苟地逐字、逐句修改,即使是细小的缺点或谬误也不轻易放过。她曾在全国举办的内分泌学习班上,指定高年资、有经验的医师重点钻研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

1958年,在“拔白旗”运动中她受到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她受到残酷迫害,长期靠边劳动。13年7月,她被任命为医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在她60岁高龄的时候,她仍坚持门诊和手术,从实践中指导年轻医生进行诊断与治疗疑难病例。

王淑贞接受卫生部和教育部的委托,主编了全国妇产科学的材《妇产科学》。该教材于1960年出版,其内容详细而实用,深受医师、教师和医学生的欢迎。17年,该书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年,她组织全国知名的妇产科专家编写了大型参考书《妇产科理论与实践》,该书于198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到1990年代又进行了第二版修改。王淑贞还组织了上海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及山东医科大学三个学校的妇产科教授编写了《实用妇产科学》,该书于1987年出版。

1960年,王淑贞任全国生育临床组的负责人,组织全国专家制定了生育的措施和临床科的,探讨有效的女性避孕方法,如阴道隔膜、宫内节育环、口服避孕药等。

王淑贞从1950年起就开始研究“产后流血”问题。1954年,她在ChineseMedical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第7卷第4期243页上发表了《产后流血的研究》。她还从事腹膜外剖宫产的研究,1956年,她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腹膜外剖宫产的操作、适应证和禁忌证的阐述和论证。她多年进行骨盆外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中国妇女骨盆外测量的正常值。1958年,她出席第十次全苏妇产科医师代表大会,在会上宣读了“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论文。

王淑贞是中国卓越的妇产科专家之一。在老一辈的妇产科专家中,“北林南王”(即林巧稚与王淑贞)众所周知。

王淑贞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总会理事、《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华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妇产科主任委员、市妇联副主任等职。1987年任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

由于她的杰出成就,年,中华医学会授予她“表彰奖”。~1986年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市生育研究会、中国红十字会都先后向她颁发了各种荣誉证书。1985年,她获得首届中国会妇幼儿童工作“樟树奖”。1987年,卫生部给她颁发荣誉证书。

1991年11月2日,王淑贞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

(袁耀萼)

主要论著

1WangSC.趁后流血的研究.ChinMedJ,1954,7(4):243.

2BaнШЩ.原发性输卵管癌.苏联妇产科杂志,1958.

3王淑贞.主编.妇产科学.1960.

4王淑贞.主编.妇产科理论与实践.19.

5王淑贞.主编.实用妇产科学.1987.

湖南工业大学刘继红

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评定的,CSSCI期刊是南京大学评定的。

以下是医学类核心期刊:

R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医学杂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复旦学报 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广东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报)

上海医学

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江苏医药

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使用医学杂志

山东医药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天津医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公共卫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卫生研究

营养学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

环境与职业医学

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中国卫生经济

毒理学杂志

中国生育学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

中国慢预防与控制

中国妇幼保健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生殖与避孕

R2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草药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西药结合杂志

中国针灸

中成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药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药药理与临床

针灸研究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

中医杂志

新中医

中国中西药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天然药物

R3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解剖学报

中国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生理学报

解剖学杂志

中国心里卫生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生理科学进展

中华病理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

学报

中国与病杂志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国外医学 免疫学分册(改名 国际免疫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学杂志

国外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

R4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临床康复(改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检验医学

核心期刊查询.baywatch.cn

中华急症医学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R5内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 中国糖尿病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高血压杂志(改名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R6外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学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学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

R71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儿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R73肿瘤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肿瘤杂志

癌症

中国肿瘤临床

肿瘤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

中国癌症杂志

实用肿瘤杂志

R74神经病学与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R75皮肤病学与性冰雪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中欧国国皮肤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年核心期刊目录表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眼科研究

眼科新进展

R78口腔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牙体牙髓周病学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R8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实用放射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放射学实践

介入放射学杂志

R9药学类核心期刊表

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抗生素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中国升华药物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华西药学杂志

妇产科学简介

湖南工业大学刘继红内容如下:

基本情况:职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宫颈癌首席专家、职务:妇科主任、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上午、专业特长:擅长对早期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和对晚期及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

学习及工作经历:19年—年:中山医科大学就读、1990年—1993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2004年:悉尼大学就读博士研究生、年至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

年7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在该校附属肿瘤医院妇科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至今。1993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2004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博士学位。

19年10月起任妇科副主任,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任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和信息工作。2006年11月起兼任妇科主任。擅长对早期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和对晚期及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

在国外留学期间,主要进行了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病因学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人乳头状瘤(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系统了解了国外妇科肿瘤的临床诊治现状。

回国后,将国外先进的经验应用于临床实践,开展规范化诊治,并积极探索对晚期及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个体化诊治策略。

同时,致力于开展宫颈癌的预防工作,热心公益活动。研究方向为宫颈癌和卵巢癌的分子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问题。

主要学术团体任职和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CGOG)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协作组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广东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防治管理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专家委员会子宫颈癌专家组成员,

卫生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妇幼卫生项目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肿瘤医学部执行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地区妇女保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委。2000年加入国际妇癌协会(International Gynecologic Cancer Society,IGCS)。

并担任《癌症》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癌症》、《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肿瘤预防与治疗》编委,

《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及美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al Cancer》审稿专家。当选2015年“南粤巾帼好医师”。

目录 1 拼音 2 内容简介 3 记载 4 病因 5 治疗方法 6 注意事项 1 拼音

fù chǎn kē xué

2 内容简介

妇产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妇女特有的解剖、生理和疾病的诊断、预防和处理的一门学科。它分为产科学和妇科学两部分,产科学研究妇女在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生理和病理,包括胎儿及新生儿的生理和病理; 妇科学研究妇女在非妊娠状态下生殖系统的生理和疾病,以及对这些疾病情况的诊断、预防和处理。妇产科学也包括女性生育的部分。

妇产科学虽然主要是和女性生殖系统有关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人体的整体性,不论是在妊娠期还是非妊娠期,妇女的生殖和其它系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殖系统的功能紊乱可导致其它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其它系统的疾患也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生殖系统功能障碍,故在研究妇产科学时必须有整体观念,不论在检查、诊断和治疗妇产科疾病时都要注意全身情况。

3 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以前,我国早就有了关于妇产科学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曾有以下的阐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明确了女子月经初潮大致是在14岁,绝经年龄大致在49岁。战国时期已有内、外、妇、儿等医学分科,秦越人(扁鹊)就是著名的妇产科专门医生。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已有妊娠病、产后病及妇人杂病等内容,专门讨论妊娠呕吐、腹痛、带下及闭经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以及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均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宋代陈自明集历代诸家之说,著成《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妇产科书籍,为中医妇产科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他如元代杨子建著的《十产论》,明清王肯堂的《女科证治准绳》,武之望的《济阴纲目》以及吴谦的《医宗金鉴·妇科心法》等,至今仍为研究祖国医学妇产科学的主要参考文献。

西方医学的妇产科学大约是在十八世纪开始建立,并于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杨崇瑞在我国首先建立了助产学校,王淑贞和林巧稚是我国早期著名的妇产科医生,她们对我国妇产科学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旧中国,由于封建统治的长期压迫和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妇产科学的进展十分缓慢。解放前夕,全国仅有产院和妇幼保健院80所,妇幼保健所或站9个,床位1736张(不包括综合性医院内的妇产科床位),从事妇产科的专科医生不足千人,助产士也仅千余人,且大多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广大农村妇产科专业人员寥寥无几。手术操作水平很低,难度较大的手术,仅能在少数医院中开展,新法接生远未完全普及,因而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均甚高。

新中国成立三十余年来,党和人民 *** 一贯重视妇女健康。1954年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了 “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在1956年到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29条中明确指出“保护妇女儿童”,“对于妇女的生产劳动,坚决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和健全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培训了大量妇产科专业人员,扩充了专科病床,增添了医疗设备,使妇产科专业有了迅速发展。我国妇产科工作除由综合性医院负责外,尚有妇产科专科医院、研究所、妇女保健院、保健所和产院等单位负责,目前全国共有医学院毕业的妇产科医生约4万名,从事妇产科工作的中级医务人员7万名,助产士4万名,接生员70万名,妇产科床位约9~10万张。在学术研究方面,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全国妇产科学会和各省市分会,创办了学术性期刊《中华妇产科杂志》,经常召开学术会议,交流经验,制订规划,统一名称、标准和记录方法。

4 病因

由于重视了妇幼保健工作,推广和普及了科学接生,提高了产科工作质量。目前各地一般已做到从妊娠早期(3个月)即开始定期为孕妇作检查,及时发现和矫治异常情况,有效地降低了早产、胎位不正、子痫等常见的孕、产期并发症的发病率。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流血和妊娠合并心脏病等的防治,降低了伴有这些并发症的孕产妇的死亡率。近年来又开展围产期医学的研究,一些条件较好的专科医院从五十年代开始逐渐建立了新生儿科,对早产儿的护理、喂养、保暖以及预防交叉感染等积累了不少经验,制定了一套新生儿和早产儿医疗护理常规。七十年代以来,有的医院对高危新生儿实行集中观察、护理和治疗,自制了早产儿暖箱、新生儿喉镜和气管插管、自动呼吸器、加压给氧装置、互通活塞封闭式换血器械、输液微量泵、半导体温度计等,提高了新生儿和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些医院应用电子分娩监护仪,进行胎儿电子监护,开展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畸形的产前诊断。通过对我国女性骨盆的临床测量,及产程图的观察,取得了我国妇女的某些“产科生理常数”。由于以上各种工作的开展与逐渐普及,我国现已逐渐形成围产期监护和防治系统,重点管理高危孕妇和高危胎儿,使孕产妇围产儿及新生儿的死亡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解放后我国取缔了,控制了的传播;推广了新法接生,减少了产褥感染;加强了对妇女的劳动保护,使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由所致的官炎症已基本绝迹。

5 治疗方法

妇科肿瘤的防治工作,通过全国性的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加强了对癌前期病变的治疗和随诊,降低了宫颈癌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宫颈癌根治手术的五年生存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放射治疗方面创制了北京式的置镭器,已在很多省市推广应用。不少医院添置了60钴或137铯的腔内后装治疗机以及直线加速器,治疗方法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实验研究方面,建立了小鼠宫颈癌模型,对Ⅱ型与宫颈癌的发病关系,以及宫颈癌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滋养细胞肿瘤的大剂量化学药物治疗,其疗效已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在子宫脱垂和尿瘘的大规模防治工作中,革新了手术操作,发展了保守疗法,提高了治疗效果,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中医中药治疗妇科疾病,如用活血祛淤治疗异位妊娠,中药补肾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探讨了正常月经周期妇女激素变化的规律。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的化学合成获得成功。细胞遗传学检查、超声诊断、激光及内窥镜检查等新技术亦都在妇产科领域内开展应用。

6 注意事项

随着我国医学科学和医药工业的发展,生育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1953年用避孕工具和外用药较普遍,仅部分用宫内节育器和输卵管结扎术;1960年推行负压吸引人工流产;1963年开始口服甾体避孕药,并研究了减量使用的方法; 1969年应用口服长效避孕药及探亲药,并筛选出有效的中期引产和抗早孕药物如天花粉和莞花等。同时我国也合成了前列腺素并应用于临床。结扎术在不断改进,有小切口结扎、单人结扎、输卵管夹绝育术等。最近几年来,不少地区应用腹腔镜下输卵管电灼术及硅环绝育法,研制了苯酚糊剂由宫腔插管注入输卵管进行绝育。通过上述措施,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1982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为14.6‰,1983年上海市自然增长率平均为8.52‰,是全国最低的地区。